可可塔勒铅锌矿位于新疆阿勒泰专区富蕴县境内,是新疆目前最大的铅锌矿床。该矿床赋存于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建造内,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成因属火山喷流-沉积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SHMS型)。矿床自1998年开采以来,开采深度增加后地质指导作用日益显著。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至中等类型,海拔介于801-1927米,年均降水量271.3毫米,受大陆性气候影响显著。
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铜-锌多金属成矿带,行政区划属富蕴县管辖,距离阿勒泰市东南方向直线距离95公里。矿区地处麦兹复式向斜构造带,地貌以低山-中山地形为主,切割深度50-100米。
(1)地质概况 矿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火山岩带麦兹亚带东段。矿区长5km,宽1km,面积5km2。矿区出露地层有中泥盆统阿勒泰镇组(D2a)、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第三岩性段(D1k32)、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第二岩性段(D1k22)、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第一岩性段(D1k12)。
(2)矿床构造和岩浆活动 可可塔勒矿床位于麦兹倒转向斜之北东倒转翼的东南端近转折部位。麦兹盆地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火山活动强烈,火山角砾岩、角砾集块岩与流纹质熔岩发育,呈现链状(串珠状)火山构造,由裂隙式和中心式火山构造连结而成。可可塔勒矿床主矿段(B-11)矿下层本身构成一个中心式火山机构。矿区附近有两种花岗岩:一种是侵入矿下层火山岩中的细粒、中粒花岗岩类;另一种是黑云母或二云母花岗岩类。
(3)含矿层和矿体分布 含矿层厚350m,稳定地分布在麦兹向斜的东南部,对称分布。北翼即是可可塔勒区含矿层位,为倒转层位。含矿层主要岩性为钙质砂岩(变质为石英片岩)夹碳酸盐岩及凝灰质砂岩(变粒岩类)。矿体主要产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的第二岩性段中。该岩性段底部为变酸性熔岩,往上依次为角砾凝灰岩(含集块岩)夹含矿层、晶屑凝灰岩,顶部为不纯大理岩。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形态多为似层状、透镜状。已控制的矿体分布在0~63线,共有15条。矿体规模,沿走向长50~1350m,沿倾斜延深200~750m,最大延深>800m,厚5~80m(水平厚度)。厚大矿体赋存于火山洼地中火山岩和沉积岩的厚大部位。矿区19线以西、12线以东为单层矿,19~12线间为多层矿。
矿床品位,以铅、锌为主,伴生硫、银、镉等。铅0.379%~4.95%,平均1.51%;锌0.4%~10.74%,平均3.16%。铅+锌平均品位4.67%,其中富矿(铅+锌≥8%),约占矿区总储量的30%。铅∶锌1∶1~1∶5之间,一般1∶2~1∶3。银高品位222g/t,一般≤40g/t,硫品位一般在10%左右。
(4)矿石组成 主要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毒砂等。矿石类型,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型、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型、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型、方铅矿-黄铁矿型等。矿石结构构造,具有中细粒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斑状、反应边、交代溶蚀等结构;以浸染状、斑杂状、块状等构造为主,其次有条带状、条纹状、似条带状及少量角砾状等构造。
(5)围岩蚀变 矿床围岩蚀变较发育,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蚀变规模大,且分带性较明显。
(6)矿床类型 属于火山岩系中沉积岩容矿的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
矿床自1998年进入开采阶段,截至2014年已持续开采16年。随开采深度增加,矿山地质资料对采矿工程的指导作用显著提升,通过生产探矿优化了采矿工艺。2023年该矿外围1公里处设立探矿权出让区,与主矿区同处麦兹构造带。
矿区海拔801-1927米,年降水量271.3毫米,发育塔尔结拜河、什根特河等水系,平水期最大流量29.44L/s。含水岩组主要为康布铁堡组变酸性熔岩、凝灰岩裂隙岩层,地下水补给区位于东部及北东低中山区。2002年详查阶段确认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中等复杂类型。
综合硫同位素(δ³⁴S=-20.6‰~5.1‰)、铅同位素多源性及闪锌矿Ga/In值(0.013-0.047)等证据,确认矿床形成于早泥盆世大陆边缘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并经历后期变质改造。成因类型属火山-沉积岩容矿块状硫化物矿床(VSHMS型),成矿与海底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2023年拟出让的外围探矿权区位于主矿区南侧600米,与10号矿体勘探权相邻。该区域处于同一成矿构造单元,已完成1:5万土壤化探圈定出B-10、B-11异常,但尚未进行工程验证。历史上勘查显示10号矿体铅锌金属量达4.5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