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2月11日,甘肃省山丹县发生7.3级地震,造成47人死亡、332人受伤,数万人无家可归。地震导致7277间房屋损毁,极震区烈度达Ⅺ度,形成长达20多公里的黄土层破裂带。此次地震是建国以来西北地区首个大地震,受灾面积达4800平方公里,引发山体崩滑、地裂等地质现象。
1954年2月11日北京时间,甘肃省山丹县发生7.3级地震。极震区位于红寺湖盆地与山丹县城附近,烈度达Ⅺ度,震源深度约12公里。此次地震是建国后西北地区首次发生的7级以上大地震,标志着该区域进入地震活跃期。
地震引发大规模地表破裂,形成长约22公里的黄土层破裂带,破裂带沿山丹县城以东展开,伴随水平错动与垂直位移。河床及湖滩区域出现多条地裂缝,最宽处达10厘米,局部地区因地质错动引发隆起或陷落。
地震共造成47人死亡,其中39人直接因房屋倒塌遇难,8人因山体崩滑等次生灾害死亡。332名伤员中,重伤者占比约27%。民房倒塌3804间、窑洞59孔,房屋损坏3473间,总计损毁房屋7277间,受灾群众超2.3万户。
极震区沿红寺湖盆地至山丹城关镇一带,土木结构民房倒塌率达80%以上,木架正规民房倒塌率7%。无柱土搁梁式建筑几乎全部倒塌,砖混结构建筑出现墙体开裂或局部坍塌。
地震引发大规模地质变形,山丹县城以东出现北西西向地裂缝带,裂缝延伸方向与区域地质构造走向一致。黄土层破裂带内可见最大水平错距3.2米,垂直位移最高达0.8米。
沿破裂带两侧发生山体崩滑超50处,滑坡体堵塞河道形成临时堰塞湖。河床裂缝喷出含泥沙地下水,部分区域形成喷砂冒水现象。龙首山北麓出现基岩崩塌,最大崩塌体积超2000立方米。
此次地震是建国初期西北地区记录的首个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为研究黄土高原地震地质效应提供典型案例。地震促使当地加强土木建筑抗震标准,推动河西走廊地震监测网络建设。
2003年山丹6.1级地震的灾害经济损失较1954年山丹地震降低72%,反映出抗震技术改进对减灾的显著成效。1954年地震数据被纳入《中国地震目录》核心案例库,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西北地区地震应急预案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