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年2月,吉林前郭卡拉木地震-震级7,死者数千人。
对历史地震的研究依赖于史书记载,同时需要充分了解行政区的历史沿革。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间和朝代内行政区的沿革都十分复杂,史书中历史地震涉及的地理内容,现在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对于一个较大的历史地震,必须找到其对应的具有相应规模和产状的发震构造,才能确定震中位置。对此,历史记录资料难以独立支撑论证,活断层探测获得的深部和浅部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往往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金太祖天辅三年(公元1119年)二月,在松辽盆地以南发生过一次重要的地震事件。这次地震为《大金国志》所记载,原文共24字:“天辅三年,春正月,肇州之始兴,隆州之利涉,地震,陷,死数千人”。但因地震时金国立国仅三载,尚无文字记录,《大金国志》不是官修志,记载多源于传闻。
前人根据历史资料和地质调查资料,推断这次地震的震级接近7级,震中烈度为Ⅷ度。对这次地震涉及地名的历史沿革曾有争论,中日史学家对金肇州的位置有过多种推定。历史地震学家考虑到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规律,确定这次地震的Ⅶ度烈度区处于今农安至塔虎城(隶属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一带,其长轴为北西向。因为由地面破坏遗迹范围得到的等震线方向和范围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本文根据石油物探普查资料,对前郭地震影响区及邻区所有可能的活动构造都进行研究,不限于北西向构造。
研究区位于松辽盆地内东南隆起与中央凹陷交界处,属于易积累地震能量的构造部位,在不同地质单元相交的部位,存在多个产状各异的疑似活动断裂。2013年以来,在扶余肇东断裂查干花段多次发生5级左右地震。2018年5月28日,在松原市宁江区(45.27°N,124.71°E),扶余北断裂以北又发生5.7级地震。
确定前郭地震的震中位置,对近年来地震多发的松原地区的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估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对这次重要的历史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存在不同的观点,与当时对区域内活动构造(即发震构造)产状和规模的认识息息相关。前人推定的发震地点主要有两个:套浩太附近(发震断裂为龙坑断裂)和卡拉木(哈拉毛都)附近(发震构造为第二松花江断裂)。
吴戈圈定地震破坏范围之后,根据龙坑一带的地表陡坎、套浩太东南的水龙沟和泉水以及全新世地层水平掀斜这3个主要证据,认为龙坑地区是前郭地震的震中。李传友等根据松原地区的考察资料,认为龙坑地区不具备有利的发震构造背景,其地表陡坎并非地震断层陡坎,而是侵蚀地貌;龙坑地区的泉水不是地震泉而是侵蚀泉;全新世地层的水平掀斜是地形造成的。唐雅芝根据史料分析,确定前郭地震的震中位置为卡拉木断裂与第二松花江断裂交汇区的前郭卡拉木(今哈拉毛都)附近,震中烈度为Ⅸ度,震级为7级。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普遍认为经过这一地区的北西向第二松花江断裂是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且规模较大;二是哈拉毛都地区发育的大量第四纪断层佐证了地震的最新活动。周本刚等通过野外调查,分析前郭地震的构造条件,指出哈拉毛都地区的断裂走向不连续,周边很大范围内地层和地貌的特征基本上一致,而其他地方未发现与哈拉毛都后山相同的断错现象,因此对第二松花江断裂的规模和活动性提出疑问。李传友等根据对第二松花江断裂的考察,特别是利用区域重磁场资料和部分物探和钻孔资料,认为该区小型的地表破裂和大型滑坡主要是次生成因,且滑坡是多期次的,存在古滑坡和现代滑坡,第二松花江两岸的陡坎并非断层崖,该区第三纪以来不存在活动的断裂,第二松花江断裂并非活动断裂。至此,前郭地震的发震构造归属问题,集中在龙坑断裂和第二松花江断裂的存在性和活动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