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平谷地震是指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中国河北省北部燕山地震带发生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0.0度,东经117.0度的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震中烈度Ⅺ度,震级估计为8级。此震是中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广泛和损失惨重的知名历史地震之一,是北京附近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
此次地震165个州县有记载。据史书记载,以河北省三河县和北京市平谷县的灾情最重,破坏面积纵长500千米,北京城内皇宫有多处损坏。三河县震后城垣房屋存着无多,全城只剩房屋五十间左右,地面开裂,黑水兼沙涌出。柳河屯,潘各庄一带,出现新断层,地震死亡2677人。平谷县城乡房屋、塔庙荡然一空,地折裂丈余,黑水兼沙从地底涌出,田禾皆毁。东山出现山崩,海子庄南山,地震摇散而未崩陷,形成锯齿山。县城西北大新寨村水井变形。整个县境除墙屋压毙及地裂陷毙者外,共生者只存十之三、四。通县城市村落,尽成瓦砾,城楼、仓厂、儒学、文庙、官廨、民房、寺院无一幸存。周城地裂,黑水涌出丈许,小米集地裂出温泉,压死人民一万有余。北京衙署,民房,宫殿寺庙、会馆均遭破坏,地裂数丈,死485人。
三河-平谷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北部,构造上处于东西向阴山-燕山隆起带与北北东向华北平原沉降带的结合部位,是重要的蕴震构造带。三河-平谷8级地震发生之后一个月内发生强余震10余次。其主震三个月以后,余震强度才逐渐减弱,有感余震延续了一年多。
据史书记载,以河北省三河市和北京市平谷区的灾情最重,震中烈度为Ⅺ度,破坏面积纵长500千米,北京城内皇宫有多处损坏。据《乾隆三河县志》记载:“巳时地震,从西北至东南,如小舟遇风浪,人不能起立,城垣房屋存者无多,四面地裂,黑水涌出,月余方止,所属境内压毙人民甚众。”《民国23年平谷县志》记载:“七月平谷地震极重,城乡房屋塔庙荡然一空,遥望茫茫,了无障隔。”据统计三河市地震死亡2677人,平谷区死亡1万余人。
从地质构造上看,该区处于燕山隆起带与华北平原沉降区之间的过渡带,北北东向同近东西向的二组断裂在此交汇,地质构造复杂。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重复期约300年。1976年的唐山地震发生在此震以后的297年,与此复发期的估计是吻合的。从公元1000年左右到1679年三河-平谷8级大震发生,该地区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7次,两次较强的地震是1057年北京南郊的6.75级地震和1484年居庸关-带的6.5级地震。距三河-平谷地震区最近的-次强震是1665年4月16日通县的6.75级地震。三河-平谷8级地震发生之后一个月内发生强余震10余次。其中9月3日、9月5日及9月29日4次强余震估计震级均在6级左右。主震三个月以后,余震强度才逐渐减弱,有感余震延续了一年多。
三河—平谷地震(Sanhe Pinggu earthquake)震中烈度:Ⅺ度。烈度V度区包括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省全部;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陕西、甘肃、吉林等省部分地区。灾情:极震区面积达1800平方千米。其中三河县死亡3000人,平谷县死人60%~70%。重灾区10余县,北京也是重灾区,全城死亡480余人,房屋倒塌12798间,损坏18028间。轻灾区包括延庆、房山、新城、昌黎、定县、天津等20余县市。
总共死亡人数不详。构造上位于东西向阴山—燕山隆起带与北北东向华北平原沉降带的结合部位,地震发生在大厂凹陷西部边缘,宏观震中位于北北东向具有长期剧烈活动性的夏垫断裂带上。强震是在地壳原有断面上的再破裂,可能为右旋走滑正断层;三河—平谷地震是在北东东向区域主压应力作用所形成的构造格局基础上,由于局部附加应力场的作用,导致在特定地区的应力释放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