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4年,出生于陕州陕县官宦世家,祖父为唐高宗宰相上官仪。因祖父反对武则天被诛杀,尚在襁褓的婉儿与母亲郑氏被没入掖庭为奴。
公元677年,被武则天召见,命其即兴作《彩书怨》,惊叹其才情,当即赦免其奴婢身份,命掌管宫中诏命,开启政治生涯。
公元690年,成为武则天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批阅奏章,实际掌握部分政务决策权,被称为“内舍人”或“巾帼宰相”。
公元696年,武则天授权让其参决百司表奏,其批阅奏章的“朱砂批阅”制度成为定制,权势达到顶峰。
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迅速转向中宗阵营,被封为昭容,继续掌管制诰,主导文坛,增设修文馆招揽文人。
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起兵逼宫,婉儿智谏中宗,助其化解危机,进一步巩固政治地位。
公元710年,与太平公主合谋起草“相王辅政”遗诏,试图平衡权力。李隆基发动政变,出示遗诏求情未果,被斩杀于旗下,终年46岁。
《彩书怨》《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游长宁公主流杯池》等
上官婉儿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祖父上官仪的文风,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对声辞之美较为看重,擅长体现事物图貌的细腻、精巧。中宗年间,因其政治地位的影响,“绮错婉媚”的诗风逐渐影响了宫廷诗人乃至其他士人的创作方向,“上官体”也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王梦鸥在《初唐诗学著述考》中记载“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为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之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
上官婉儿设立修文馆,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婉儿在这期间主持风雅,与学士争务华藻,写诗赛诗,对文人提拔奖掖。近代文艺理论家谢无量称“婉儿承其祖,与诸学士争务华藻,沈、宋应制之作多经婉儿评定,当时以此相慕,遂成风俗,故律诗之成,上官祖孙功尤多也”。
此外,上官婉儿还在开拓唐代园林山水诗的题材方面多有贡献,如《游长宁公主流杯池》,突破了以往写景状物的宫廷诗歌形式,寓情于景,却更具有自然山水味。清代文人陆昶在《历朝名媛诗词》中称赞道“昭容才思鲜艳,笔气舒爽,有名士之风”。
唐中宗《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而贤明之业,经济之才,素风逾迈,清辉益远。
张鷟:博涉经史,精研文笔,班婕妤、左嫔无以加。
吕温: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谢无量:婉儿承其祖,与诸学士争务华藻,沈、宋应制之作多经婉儿评定,当时以此相慕,遂成风俗,故律诗之成,上官祖孙功尤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