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西夏陵

4A景区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景区占地面积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
官方网站
点击查看
门票参考
95元
开放时间
08:00~18:30
适宜季节
5月~10月
建议游玩时间
3~4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
2008年(4A)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三批(西夏)
所在地/隶属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东麓
目录
西夏陵介绍

简介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陵区北起泉齐沟,南至银巴公路,南北长约10公里;东临西干渠,西靠贺兰山,东西宽约5公里,总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陵区位于贺兰山中段南段东侧,为山前洪积扇地带,海拔1150-1220米。地表遍布砾石和粗砂,地基承重力大,保水性差,自然排水条件好。良好的地基使西夏王陵成功渡过了西北地区历史上的多场大地震。陵园所处位置常年降水量偏少,山洪暴发的可能性很低,利于陵园的整体保护。初建时每个陵园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独立占地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形制与布局大体相同。

西夏王陵中帝陵共有9座,根据1990年所编号码,一号、二号、三号、五号、七号和九号陵位于平原之上,四号、六号和八号陵则依山而建。每一座帝陵均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上。这些帝陵的外郭形制虽然有开口式、封闭式和无外郭式三种,内部结构却大体相同,分为角台、阙台、月城、陵城四部分。这些帝陵的外郭或宫城的长宽比例都在1.5:1.7之间,与史籍记载的兴庆府城郭的长宽比大致相当。史籍当中记载西夏王陵有名号的也只有9座,而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末主李晛的陵墓史籍没有记载,可能存在的其余三座帝陵则或许由于西夏末年兵荒马乱而并未建造,也有可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当地某建筑单位夷平。在这些帝陵之间的4个区域,集中分布着至少254座陪葬墓。在陪葬墓集中的七号、八号、九号陵一带,考古人员清理出1座西夏祖庙的遗址。

此外,九座帝陵现存碑亭遗址共16处,其中一号、二号陵各3座,三号陵2座,四号陵现只存1座西碑亭,五号陵3座,六号陵2座,七号陵2座。八号、九号陵除陵塔外,所有地面建筑均被夷平,故碑亭已不存。按照西夏陵区其他帝陵的陵园建筑规制、布局,估计八号、九号陵原来至少各有2座碑亭。九号陵西碑亭曾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某单位基建时出土了4件雕像石碑座。

陵区北部偏东,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陵邑性质的建筑遗址。遗址内广场、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遗迹都清晰可见,布局十分规范整齐,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四周筑有夯土城墙。城内分前、中、后三个部分,中部和后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其他建筑多集中在城的前部和中部,并组成一座座封闭式庭院。遗址中发掘出大批色泽鲜艳的绿色琉璃板瓦、筒瓦、瓦当、滴水、脊兽、鸱吻和其他建筑装饰构件,如乳白色或青白色带有冰裂纹的小白瓷板瓦、侧边有黑色釉的牛郎合瓦、精雕细琢的石刻。

陵邑附近,西干渠西岸、昊王渠及其东西两侧的自然冈丘上,由北向南分布着一系列西夏窑址,绵延七八公里,计几十余处之多。其中有烧制方砖、长方砖、条砖、板筒瓦、瓦当、滴水、琉璃饰件等建材的砖瓦窑和石灰窑。据研究人员推测,该窑址为专门烧制西夏王陵建筑材料而建。

除此九大陵区外,另有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末主李晛等独立陵区。

主要陵区

综述

截至2014年,西夏王陵遗址共确认出西夏帝陵9座,陵邑遗址1座,陪葬墓254座,窑址几十处,祖庙1座,除7号陵和182号陪葬墓外,其余墓葬的墓主人尚无法得到最终确认。

裕陵

陵区坐北朝南,方向南偏东15度。地面建筑基本全部变成废墟。整个陵园为封闭式外神墙包围,墙外有角台,陵园内从南到北有阙台、碑亭、月城、内城;内城中有献殿、墓道、陵台等建筑。

该陵园的外城已经全部倒塌,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50米;南墙正中留有门道,宽约35米,其余三面封闭,墙体为夯土实心,外表包砌石块,厚度在1.7米左右。陵园南端外神门内两侧建有东西相对的2座阙台,彼此相距65米,由黄沙质夯土筑成,基底呈正方形,每边长8米,高6米左右。现残存平顶,周围残存板瓦、筒瓦残片以及砖块、褐红泥皮堆积。陵园内共有三座碑亭遗址,其中在东侧有2座,西侧有1座。靠北的一侧东西两座碑亭相对,距离阙台各40米,两碑亭相距65米。西碑亭残存台基约1.5米,台面边长10米,台面残存铺地砖,台基周围被倒塌的残砖乱瓦及土石填起,堆积呈圆台型,堆积之上及其周围散布大量砖瓦、石碑碎块,还有少量琉璃瓦和槽心瓦残块。东碑亭比西碑亭略高,其他情况与西碑亭类似。东碑亭南侧10米处有1座小碑亭,堆积高约1米,正方形台基,边长约8米,其他残骸与另两座碑亭类似。在碑亭以北约110米处有一处月城遗址,神墙多已倒塌,门址两侧各残存一段较高的墙体。月城的墙体为黄沙土夯筑,夯层厚8至13厘米不等,月城内神道两侧各有两列石像生遗址,间距15米,石像生残块已很难找到。

月城以北为内城遗址,该遗址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约115米,东西长200米。四面以神墙环绕,南端距离外城137米,东、西、北三面均相距22米左右。墙基宽约3米,黄沙土分段夯筑,残存最高可达4米有余。南神门遗址宽12米,周围有大量砖、瓦以及琉璃瓦、槽心瓦残块。门址两侧墙体加宽,另外3面神墙正中亦辟门,都散见砖瓦,门道畅通。内城墙四个转角处夯土皆残存较多,均有砖瓦等建筑材料散布。在南神门内偏西约30米处有一处献殿遗址,残存台基为东西向长方形,台面长18米,宽12米,其上及周围散见大量砖、瓦、琉璃瓦、槽心瓦、脊饰等建筑材料。从遗址堆积分析,献殿的风格疑似为歇山式殿堂。在献殿之后约5米处为墓道封土,成鱼脊形状隆起,东南低西北高,除砂砾填土外,表面多较大的石块,其末端已经被破坏。墓道封土北端东侧约15米处近距陵台的地方有1处钟虡遗址,仅剩高约4米,底面边长5米的夯土台,其周围散见琉璃瓦等建筑材料陵园内城西北有1处陵台,该陵台距离北墙35米,距离西墙45米,外形呈八角形,分七个层次,每层向内收分,顶部趋尖。陵台夯土周身有椽洞,洞孔随收分成层分布,其孔径10至30厘米不等,陵台周围数布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瓦、糟心瓦等建筑材料。在外神墙的外侧有4处角台,外形呈覆斗型,高约5米。前角台紧靠外神墙,其连线跨越月城中央。台体为底边长4米的夯土筑成,均坍塌严重,周围有砖瓦等建筑材料,后角台在外神墙转角外侧。

嘉陵

号陵。陵主李德明,李继迁之长子,系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墓号嘉陵。二号陵位于一号陵西北部约30米的位置处。地面建筑基本全部变成废墟。其除四周角台残存高度比一号陵略低之外,其余残存情况、整体架构、建筑组成、地理朝向等均与一号陵类似。

泰陵

落在一片开阔地上,其西南约3公里远处为一号、二号陵,其北约1.5公里为五号、六号陵,其西约2公里则为四号陵。三号陵园坐北朝南,方向南偏东55度。地面建筑被严重破坏。整座陵园从南到北由角台、阙台、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墓道封土、陵台等共同组成。2000年10月至11月、2001年4月至6月以及2001年9月至10月,考古人员对三号陵园建筑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万多平方米。

陵园南端左右两侧各有1座阙台遗址,两座遗址东西相距约120米,由纯净黄土筑成。东阙台基部呈方形,边长约8米,高约8米,上部向内收,顶部有一较小的台基,顶部和周围散落有大量建筑残块,经过细致发掘后发现根部已经被掏空。西阙台已剥落成2层圆台形状,台高6.8米。周围散落砖瓦残块等建筑材料。位于双阙台以北约50米有2座碑亭遗址。碑亭东西相对,间距120米,已经全部被发掘。其中东碑亭台基呈方形,边长21.5米,夯筑土台,台基四周以扭绳纹长方形砖砌成三级逐渐收缩的台阶,高2.35米。台而为圆角方形,边长15.5米,中部为一圆形基址,直径13.4米,室内直径7.5米,其外为宽2.85米的墙基,室内铺方砖、中部残存3个人像石座。周围有大量西夏文碑残块及铜铃铛、甲片等建筑材料。碑亭南面开门,门内有25块方形花纹砖呈方形排列,门外延伸出斜坡式踏道。在西、北两边侧有5座灶坑,灶坑凿穿了台基,内壁坚硬,有很重的烟痕,坑内堆积与台基上部堆积的残块种类相同。发掘物中以建筑用砖最多,数量惊人,却极少见列瓦片。由于破坏烧毁严重,屋顶的建筑风格已无法推测。富有物征的花纹砖,图案达8种以上。粗绳纹砖中部多在凹槽内有1汉字,如李、牛、言、五等汉字姓氏或记号,表明了营建陵园过程中曾有汉族工匠参与。

西碑亭堆积高约3米,表面布满残砖块,其间生有杂草,堆积范围在1000平方米左右。在发掘过后,西碑亭上方加盖了简易保护棚,东碑亭已用砂土封盖。碑亭北侧有一处月城遗址,该遗址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50米。月城筑于陵城南面,由东墙、南墙、西墙围成,南墙中部辟门,月城东墙、西墙北接陵城的南墙。月城内东部、西部各有两列南北向的石像生基址残迹,两列基址东西间距8.8米,神道两侧的基址东西间距32米。墙垣夯土版筑,基宽2.45至2.55米,夯层厚0.07至0.1米,墙体残高多不到1米。

月城北侧为内城遗址,四面用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60米。占地约40亩。神墙中部较窄,靠近转角渐宽大,纯净黄土分段夯筑而成,中部每段约3米,残高约3米,比较平齐,各段如须弥座形状。神墙四处转角皆很高大,类圆柱形,从各转角往神墙两侧,连体圆柱愈来愈矮小,各有5个,共40个。其残存最高达6米以上,最低的3米,发现在转角处5个连体圆柱夯土台周围皆有砖瓦残存。内城四面神墙皆正中辟门,门址宽约12米,地面散布瓦片、脊饰残块等。根据统计,内城坍塌墙体在2002年时已达189.1米,约占墙体总长度的27.8%。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处献殿遗址。根据考古发掘情况看,可能原为一正方形台基,台面周长65米,直径约20米,堆积厚约1米。台基以纯净黄土垫起,其上及周围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献殿之后约6米为墓道封土,南北长约42米,呈东南——西北走向,形似鱼脊,以砂石填充。其末端为盗坑,盗坑直径约20米,深约5米。坑内长有若干小树,两侧有土堆。内城西北隅有一处陵台,八角形,高约20米,分7级,每级向内收分。陵台收分处及周围地面散布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材料。夯土台整体形状为塔形,其上露出一个个椽洞,有水平方向的,还有竖斜方向的,证明原来有椽出头。距离陵台较远的四角各有一座角台,其中东南、西南的两座角台已坍塌,西南角尚可分辨认出台基,相距约520米。其连线在双阙台之前,北面的2座角台相距290米。东北角台残高1米多,坍塌严重,只有西北处的角台保存比较完好,残高约5米,但严重风化。北边两角台相距272米。南北联线约460米。夯土台因剥蚀已趋圆柱形,底面周长20米。纯净黄土夯筑,周围散落着大量红褐色板瓦、筒瓦残片。

安陵

位于泰陵西约2公里的贺兰山山脚下,陵园东、西、北三面环山,面积约10万平方米,坐北朝南。陵台八面五级,高15米。陵园布局与泰陵相同,由阙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台、墓道等部分组成。嫌遗存碑亭一座。陵园南端有东西2座阙台,相距70米,由黄沙土夯筑而成,基底呈方形,边长9米,残高8米有余。夯土台个别部位发生坍塌,阙台上下都有所收缩,顶部有台基,周围散落着砖、瓦等建筑材料。在西阙台之后约45米略偏西、在月城之南50米略偏西的位置有该陵园内唯一一处碑亭遗址,堆积高约1米,迎积周边长68米,中部为方形台基,边长10米,台基平面夯土中有大青石板、台签,周围散落大量砖瓦、碑石残块。该阙台东侧相应位置已经变成广场,无法确认是否曾经存在碑亭。碑亭北侧为月城,曾长期被当地放羊人占用,破坏严重。现存墙基宽约2米,东西长方形,东西长90米,南北宽40米,南墙正中留门,门址两侧各残存加宽的断墙,长约15米,宽约3米、高约2.5米,黄沙土夯筑。月城内石像生基址已看不清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此处地面布满羊粪,旁边不远处围有羊圈,神道正上方还盖有放羊人居住的房子,后已由当地政府出面,借旅游开发之机全部整顿拆除。

献陵

考古调查称5号陵。五号陵位于六号陵东约500米,整体朝向为南偏东15度。整个陵园布局和建筑构成与六号陵相似,由阙台、碑亭、月城、内城、献殿、陵台、角台、开口式外神墙等部分组成。

陵园最南端有2座阙台,东西相对,间距65米,黄砂土夯筑而成。基底呈方形,边长6米,残高5米多,夯土层中央有数层石块、椽洞共有3层,间距1米,孔径10-15厘米不等,有的洞孔由二根椽洞组成。以1米的高度为分界,夯土台上、下皆向内收缩,周围皆散布有砖块、板瓦、筒瓦、灰槽瓦、琉璃构件等建筑材料。双阙台北侧有3座碑亭,其中西边1座,东边2座南小北大。两座较大的碑亭各距阙台50米,二者相距55米,已经全部清理完毕。碑亭台基呈方形,边沿竖宜,台基边长14.5米,高1.5米,黄土夯筑,其中夹有石块,夯层7至10厘米不等。台基皆在内侧有一踏步,斜长3.5米,宽2.5米,分作9级台阶,台基之上以方砖砌出方形,边线已不清,共残存边长为36厘米的方砖5块。西亭中心有约2米见方的范围内没有砖,可能原放有石像座。从旁边清理后的堆积物中发现有:陶质板瓦、筒瓦、兽面瓦当、花卉滴水,琉璃筒瓦、脊饰及灰槽瓦、碎残块、人像石座残块等。东碑亭之前约10米有1个小碑亭,未经清理,方形,台基边长约8米,周围堆积物基本上类似已经清理的两座碑亭。在碑亭以北约28米处有一月台遗址,整体形状为东西长方形,长130米,宽50米。墙基宽约2米,月城正中开门,门址两侧各有1个方形土台,已坍塌,范围不清,可能是门阙,在夯层中夹杂着大量石块。沿月城墙基散见板瓦、简瓦、砖、灰槽瓦、滴水等残块,在月城东南部墙基内侧发现有成片的红色堆积层,可能是原墙面涂抹的红色墙皮。靠南墙内侧约有20米长一段,沿墙基底有竖直嵌入的板瓦,可能是原来作排水用的。月城神道两侧各有3列石像生基址,残存大量红砂岩石像生残块,大多风化成为小碎块,基宽约4米,间距16米。

月城

北侧为内城,四面环绕的补墙多已坍塌,从遗址上看近似方形,南北长190米,东西宽180米,神墙正中各有神门,南神门址高出地面半米多,宽12米,门址两侧神墙比其他地方的更宽,周围散落着大量建筑材料,其它各门址周围亦散见砖瓦等建筑用材。各转角处略显高大,可能原来建有角楼。南神门内中轴线40米偏西约8米处有一处献殿遗址,已清理,台基为东西长方形,长20.2米,宽15.2米,高70厘米,台基边缘向上略有收分,上部为黄沙土夯筑,下部为黄沙土层与砂石层相间夯筑,南部有踏道,斜长3.5米,宽3米,台基踏道两侧,各有一列基址.地面有石像生残块,基址南北向,南北长10米,东西宽2.8米,两纵侧砌有长方形砖。献殿清理出的堆积物主要有:长方砖、方形砖和板瓦、筒瓦、灰槽瓦及瓦当、滴水等遗物残块,以筒瓦最多。距献殿约5米处为墓道封土,呈东南-西北走向,但方向摆动不大。宽6至10米,西北端高大,整个墓道封土高度介于0.5至2米之间,形似鱼脊,主要为砂石土。北端靠近陵台有一半圆形盗坑,直径约6米,深约5米,破坏了陵台南部底边。内城西北处有一陵台,四面坍塌严重,残高约为10米,黄土夯筑,各层夯土之间夹有几层石块,椽洞分布不匀,夯层的厚度在8至13厘米不等。西侧清理的堆积中有砖瓦等建筑用材。从盗坑断面来看,陵台似乎是平地起建的,没有打地基陵台底部的外表覆盖有红泥皮。位于内城墙外约5米处为外神墙遗址,墙基宽1.7米,沿墙基准砾石,最终连通至内城南墙。外神墙到达东、西、北三神门处,皆向外凸出一个长方形空间,长17米左右,宽12米左右,空地内地面平整,没有其它遗迹现象。外神墙外有4座角台遗址,已经全部坍塌,北面两座角台基址相距340米,南面两座角台相距365米。东南角台还残存大约4.5米的部分,方形夯土台边长4.5米,夯土中央有石块,周围散落部分建筑材料,其余三座角台残存均不超过1.5米。

显陵

考古调查称6号陵。六号陵是西夏王陵当中截至2014年唯一一个打开地宫进行发掘的遗址,在发掘的时候该陵址的编号为八号陵。六号陵位于陵区中部偏西,依贺兰山而建,整体朝向为南偏东15度,整个陵园由阙台、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墓道、陵台、角台等部分组成。

陵园南端有2座阙台遗址,东西相对,间距为65米,由夯土筑成,基部呈方形,边长9米,高7.1米,顶部有台基,以土坯砌成,残高1.3米,台基上及四周散落着大量砖瓦等建筑材料。阙台北侧有2座碑亭遗址,这2处遗址东西相对,东碑亭台基近方形,长22米,宽21米,台基四周以条砖砌成5级逐渐收缩的台阶,高2.4米,台面长19米,宽18米,台面上有1个圆形基址,地面铺方砖,西侧有斜坡踏步。在东侧碑亭周围发现大量西夏文、汉文碑残块及砖块,但却没有瓦片。西碑亭台基也近似方形,长16米,宽15米,台基四面外壁用碎石纵向砌成,台面铺方砖,以自然扁平石块为柱础。堆积中有大量砖、瓦、鸱吻等建筑材料,东西两侧正中均有斜坡踏道,堆积巾发现有大量西夏文碑残块。碑亭北侧为月城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45米,正小有门,月城内神道两侧各有两列石像生基址。

月城北侧为内城,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183米,东西宽134米,神墙基宽3米,分段夯筑,残高5米,南神门正中有门道,宽17米、门道内外均有3条斜坡式踏道,每条宽约3米,用砖镶砌,门址内外散落着大量砖瓦、鸱吻等建筑用材。另外三面神墙正中也有门道,但门道内侧用土坯砌成高4米多的一堵墙,看起来无法通行。位于南神门内偏西位置有一处献殿遗址,台基为东西长方形,高约90厘米,地面以方形花纹砖砌之,残缺不全,底端可见柱础。内城西北处有一座陵台,用黄沙土夯筑,八角形,底面边长12米,高约20米,分成7级,从下至上逐级收缩,原建筑底部外有包砖,其中几层涂有红泥。陡台每层出槽,形状看起来像是浮图。陵台在墓室后部约10米处。该陵园的墓道呈30度斜坡,水平长度49米,墓道东西两壁各有上下二列与墓道相平行的椽洞,相距2米,甬道的基道表面做有草拌泥,但不甚光整,但多已剥蚀,并没有绘制壁画。甬道门前发现有散乱的圆木和朽木板,可能是用于封闭甬道口的。南道两壁绘有武士修番一幅,但大部分已遭破坏。武士像脸面朝甬道口,南道门以北直到墓室全部被盗坑破坏。墓室地面距地表将近25米,墓室分主室和左右配室,中室前宽6.8米,后宽7.8米,南北长5.6米,墓壁和顶部已经被破坏,左右配室宽约2米,长约5米,过道为窿夸顶,墓室下壁有护地板痕迹,空间较小。中室充满淤泥及回填盗坑时的大石块和陵园地面建筑石雕,室内没有发现葬具。该陵园的外神墙距离内神墙约15米,宽约2米,其南端通到碑亭,以石块垒成。此外陵园有4座角台,总共4座,是兆域的标界,基部呈方形,边长6米,高7米,周围散落着建筑材料。

寿陵

考古调查称7号陵。七号陵在陵区北部,距离五号陵约1.5公里,在柏油马路以南约200米。陵园大部分为现代住房和场院侵占,破坏严重,陵园建筑仅剩下双阙台、双碑亭、月城、内城的南神墙和西神墙、陵台及西南角台、外神墙的一部分。

位于陵园南端有2座阙台遗址,东西相对,距离70米形、双阙周围皆已坍塌,边长难以测量,高约7米,平顶处攀上顶部,烟台周围散见砖瓦建筑材料。位于双阙台以北约50米,月城以南50米的位置有2处碑亭遗址,皆已经过清理,高2米,台基呈正方形,边长10米,周围残存大量砖、瓦、石碑残块,在清理后发现西夏文残块1265块,汉文碑残块51块。月城位于碑亭北侧,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5米,月城内全部被破坏,依稀可辩神道两侧各有2列石像生基址,相距20米。内城位于月城北侧,近似方形,东西长190米,南北宽180米,内城除南神墙、西神墙残存一部分外,其余基本都被破坏,墙宽3米,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度为10-12厘米不等。献殿和墓道封土皆己不存在,地面已经成为一片场地。位于内城偏西处有一座陵台,八角形,分作7级,从下至上逐级收缩,出檐结构明显。陵台周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被改建为场地和库房。从陵园西南部残存有部分外神墙,从其走向看大致为封闭式。残存的外神墙宽约1.8米,黄土夯筑,但因破坏严重,总宽度和长度皆不已经无法看出,内外神墙相距22米。在陵园的西北角,紧挨外神墙边侧有一处已经坍塌的角台,该角台的位置在月城中部连线的延长线上,由黄土夯筑而成。

在清理东、西碑亭时,共发现西夏文碑残块1265块。其中部分残块经过整理,其上的西夏文可译为:“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缴皇帝寿陵志铭”,史籍记载寿陵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之陵号,可以确定该陵为寿陵。

庄陵

考古调查称8号陵,墓主李纯祐(1177年~1206年)为仁宗仁孝长子。八号陵位于陵区北部,仅存1座陵台。在九号陵场塌裂的陵台之西约300米,在七号陵台西北约300米,陵园其它建筑已经全部被破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陵园被现代住房、道路、广场侵占,当时陵台就在一排住房之后的一片树林中、陵台顶部修有水塔,水塔后被拆除。

康陵

考古调查称9号陵。九号陵在陵邑宗庙遗址以西约500米,七号陵以北约300米,陵园遭到现代建筑的彻底毁坏,地面建筑仅剩一座毁坏的陵台,夯土仅剩三分之一。

康陵墓主李安全,为仁宗仁孝弟越王仁友之子,崇宗乾顺之孙。西夏桓宗天庆十二年(1205年),与桓宗母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改元应天。六月,罗氏为子请封册于金,金册封为夏国王。蒙古多次用兵西夏,并破克夷门,进围中兴府。李安全亲自登城激励将士守御。蒙古兵引黄河水灌城,城中居民淹死极多。李安全遣使乞援于金,金拒绝出兵。李安全只得向蒙古纳女请和,夏金关系趋于破裂。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夏齐王遵环废安全自立。同年8月安全死,年42岁,谥静穆皇帝,庙号襄宗,墓号康陵。

交通

1.市区可以先乘2路、4路、18路公交车到新市区,然后包车前去。包车价格为面的30元。银川旅游汽车站(北门汽车站)每天有车发往西夏王陵(冬季、夏季无班车),发车时间为8:30、9:30,返回时间为13:30、15:30,票价9元/人,行程约70分钟。

2.银川市区南门汽车站、北门旅游汽车站及南关清真寺均有发往西夏王陵的旅游班车,票价8元左右,但间隔较长,视客流而定,在1至2小时之间。

3.自驾车较为方便,由市区内北京路向西到头,丁字路口向南拐上110国道,直行10公里路西即到,景区设有面积很大的停车场。

西夏陵相关榜单
银川清明节去哪里玩比较好 银川清明十大好去处推荐
银川十大适合清明节旅游的地方名单如下:鸣翠湖湿地公园、贺兰山森林公园、黄河横城旅游度假区、西夏风情园、中山公园、西夏陵、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马兰花大草原、森淼生态旅游区、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十大国家级遗址公园 十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最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中国十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如下:三星堆遗址、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重庆合川钓鱼城景区、高句丽文物古迹景区、靖江王府及王陵、西夏陵、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寿岩遗址、水洞沟,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青岛十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著名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十大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如下:琅琊台风景区、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大泽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青岛德国建筑、崂山道教建筑群、三里河遗址、板桥镇遗址、即墨故城遗址、西沙埠遗址,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世界地质公园
  • 世界遗产
  • 5A级景区
  • 4A级景区
  • 飙升网红仙境
  • 国家A级景区
  • 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 风景名胜区
  • 湿地公园
  • 地质公园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国家旅游景点名单
  • 国家公园
  • 自然保护区
  • 水利风景区
  • 森林公园
  • 工农业旅游示范景区
  • 旅游度假区
  • 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
  • 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 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 热门文章
  • 青岛著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台州市十大冬季旅游好去处
  • 石家庄12月旅游十大好去处
  • 漳州十大著名景点
  • 衢州十大著名景点
  • 海南十大徒步路线
  • 昆明十大冬季旅游好去处
  • 山西十大适合清明节旅游的地方
  • 海南十大适合清明节旅游的地方
  • 宁波9月旅游十大好去处
  • 沈阳春节旅游十大好玩景点
  • 河北十大冬季旅游好去处
  • 山东十大冬季旅游好去处
  • 山东春节旅游十大好玩景点
  • 阿拉善盟十大著名景点
  • 热门词条
  • 1
    承德避暑山庄
  • 2
    拉贝故居
  • 3
    兴安灵渠景区
  • 4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区
  • 5
    南樊石牌坊及碑亭
  • 6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 7
    邙山陵墓群
  • 8
    德清原始瓷窑址
  • 9
    落笔洞遗址
  • 10
    阿斯塔那古墓群
  • 11
    尧坝镇古建筑群
  • 12
    临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指挥部旧址
  • 13
    雍和宫
  • 14
    柳侯祠碑刻
  • 15
    宋庆龄墓
  • 16
    飞英塔
  • 17
    赤峰市巴林右旗荟福寺
  • 18
    临晋县衙
  • 19
    青城古民居
  • 20
    会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