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中国华北直、鲁、豫、晋、陕等五省发生特大旱灾。据北京国际统救灾总会统计,受灾县数达317县,灾民总数达二千万。
与早灾同时并发的还有蝗灾、疫灾、兵灾匪祸等,尤其是直皖战争更加重了1920年华北五省早灾的危害。
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的发生,首先是由华北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天体运行及北方干湿期的规律等自然原因造成的。
1920年华北五省早灾对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重大而恶劣的影响,并严重威胁到北洋政府的统治。
早灾造成50万人口死亡,大多数青壮年逃亡四方,灾童贩卖成风,造成灾区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灾区人口身体素质下降。
早灾对农村社会危害更大,造成农业歉收,影响到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农民被迫售卖牲畜、农具,甚至典田卖屋,并且价格大降。与其相反的则是粮食价格腾涨,高利贷盛行,为地主兼并土地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生存,灾民们不得不去抢劫、当土匪,社会冲突加剧。
早灾还导致商业停滞,教育停办,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早灾还给灾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灾民迷信心理和“听天由命的心理进一步强化,导致了社会道德的堕落。
早灾初期,由于政治和军事纷争,并没有引起北洋政府足够的重视。直到1920年8月,北洋政府才分别拨款二、三万元赈济直鲁豫三省。
但由于财政困难,防灾不力,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对各级地方政府和赈灾事务的统驭能力大大削弱,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救灾一事往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敷衍塞贵,因而北洋政府的赈灾政策和措施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成效。
随后进行的大规模赈灾活动完全打破了官方主导的赈灾传统,而以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成立为标志,赈灾进入了以民间团体为主导的转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