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双城记》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出版于1859年。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该书是一本公共领域的作品,在过去的150年已经被数以百计的出版商出版了无数次,无法确定副本销量的确切数据。2亿的销量是有争议的——但是考虑到这本书是美国及其他国家学生的必读书籍列表中的一本,所以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
中文名
双城记
外文名
A Tale of Two Cities
作者
【英】查尔斯·狄更斯
创作时间
1859年01月01日
资源网址
点击查看
目录
《双城记》介绍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首次出版于1859年。

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内容简介

1775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马内特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原来姐弟二人是侯爵家的佃户,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了他们全家。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杏无音讯。

……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狄更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及警醒。

文学素材

据狄更斯在序言中所说的,1857年在狄更斯和他的孩子们、朋友们一起演出威尔基·柯林斯先生的剧本《冰海深处》时,他开始有了这个故事的主要构想。《冰海深处》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心爱的姑娘抛弃后,在北极探险时为拯救情敌而牺牲的青年。这种人物的塑造完全和狄更斯产生了共鸣,也完全符合狄更斯对一个有道义的人的定义:舍己为人,品德高尚。这为他在《双城记》中构思出卡顿这个人物形象提供了素材资料。

人物介绍

人物列表

马内特医生(Dr. Alexandre Manette),一位老政治犯。

露西·马内特(Lucie Manette),马内特医生的女儿。

查尔斯·达尔奈(Charles Darney),厄弗里蒙地侯爵的侄子,爱上露西·马内特。

西德尼‧卡顿(Sydney Carton),一位愤世嫉俗的律师,爱上露西·马内特。

德发日(Ernest Defarge),马内特医生旧日的仆人。

德发日夫人(Madame Defarge/Teresa Defarge),一位坚定的女革命者。

约翰·巴萨(John Barsad),一位间谍。他的真实名字是所罗门(Solomon Pross) ,是波希小姐(Miss Pross)的哥哥。

波希小姐(Miss Pross),露西的保姆。

罗杰·锡利(Roger Cly),另一位间谍,约翰·巴萨的伙伴。

详细介绍

马内特医生

在《双城记》中,马内特医生是作者权力塑造的一个理想形象。马内特医生医术精湛,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是一个极其同情贫苦人民遭遇的知识分子。

狄更斯将医生作为理想的化身,表达了通过以德报怨的方式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和尖锐冲突的理想。作者坚信宽容、善良和仁爱能够有效化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尖锐的阶级矛盾,解决下层劳动人民和上层贵族阶级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他们能够和谐共处。但是,依赖道德榜样来改良社会的方式具有局限性,狄更斯思想上的妥协性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显然也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双城记》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卡顿

英国律师卡顿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才华横溢,讨厌这个肮脏的社会,但又无力抗争。读者在一开始阅读小说时会觉得他是一个颓废、冷酷、无情且懦弱的人。卡顿认为自己是一个“绝望了的苦力”,他冷漠地告诉大家,“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但是,美丽善良的露西的出现像一道山泉,滋润了他干涸已久的心灵。于是,他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改掉了多年的坏习惯,对将来也一下子有了希望。他爱上了美丽善良的露西,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爱她,而且他还身患严重的肺病,将不久于人世。最终,他把对露西的爱埋在了心底露西与达尔奈结婚后,他对达尔奈充满了羡慕,心中十分难过,万分失落,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为达尔奈和露西道上自己最诚挚的祝福。

卡顿甚至做好了随时为露西牺牲生命的准备,他毫无保留地“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任何事”,并毫不畏惧,“抓住一切机会,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出任何牺牲。,他深爱露西,不求任何回报,只是希望露西能够“不时想起有这么一个人”,希望露西记住自己。这也就暗示了卡顿最终为爱牺牲的结局,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最终卡顿代替达尔奈走上了断头台,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自己对露西的爱的承诺。卡顿这个人物身上也充分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芒,他明知自己的单恋没有结果,却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用生命为所爱之人换来幸福,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化解残忍的暴力。卡顿对女主角的深切爱意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使得《双城记》的主题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增强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露西

医生的女儿露西是博爱的化身,她对身边所有人都抱着仁爱之心,温和、友善地和所有人相处。她更是用自己的爱心将两个原本因为仇恨根本无法共存的家庭联结在一起,这种化解仇恨的方式体现了作者崇尚人道主义的本意。作家着意将露西刻画为一个完美的圣母形象,她用爱心温暖着父亲受伤的心灵和身体,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神智恢复了正常。而她又是勇敢的,当丈夫有难时,她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平静温暖的家,来到危险重重的巴黎,竭尽全力挽救丈夫。

达尔奈

达尔奈身为厄弗里蒙底侯爵的后裔,本应是代表医生仇人的一个反面形象,但作家却将他描写成高大光辉的正面形象。他对贵族阶层压榨穷苦大众的行径十分厌恶,甚至对自己家族的各种罪行深恶痛绝,对那些遭到自己家族伤害的无辜的人感到万分的惭愧。后来,达尔奈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得到了马内特的宽容和肯定,最终和露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大革命爆发之后,达尔奈返回巴黎去营救自己的仆人。虽然受到家族背景的牵连而被抓进监狱,但他最担心的却是自己的妻女以及岳父的安全。达尔奈是狄更斯心中理想青年、理想统治者的化身。

但是,狄更斯在塑造达尔奈这个理想形象的时候,只单方面地对其道德水平和自身修养进行了突出和美化,并没有充分描写其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作者笔下的达尔奈的形象是不够丰满的,他对贵族阶级的种种抗争也是抽象的,是理想化的抗争。

德发日太太

德发日太太作为一个具有悲惨命运的社会下层女性,其经历应该是让人感到同情的,然而作者并没有将这位童年时期家庭就遭受重大变故的悲惨人物塑造成正面形象,反而是下笔着重刻画着她的可怕、凶狠和冷酷无情,在自己的亲人接连被厄弗里蒙地所迫害致死之后,这位悲情人物逐渐变得坚强起来。她一直在忍耐,等待着复仇的机会。在革命开始时,她成为了一位令人畏惧的妇女领袖,并逐渐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在作者的笔下德伐石太太苦情的人生并没有过多的描写,更多的是对其自身的“冷”和“阴险的黑眉毛”进行扣述,甚至夸张的形容连送信的修路人见到她都会浑身发抖。作者使用大量的笔墨去描绘其残酷和为了复仇而伤及无辜的变态心理,从而通过她折射出残酪的暴力和复仇以鲜明的结局表达自己反对暴力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双城记》中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的残暴、抢占妇女、草菅人命等一系列行为与狄更斯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像如此这般的恶魔势力必遭到社会的唾弃,厄弗里蒙得兄弟是当时贵族的一个缩影,这样有违人道主义精神的形象必定会被人民抛弃,正如小说中法国大革命的瞬时爆发,就是法国统治者有违人道主义的必然趋势,这鲜明的传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中马内特医生的以德报怨,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将自己发之天性的对厄弗里蒙得家族的憎恶压制心底,用宽容宽恕的心态接纳查尔斯,以及文中最后深爱露西的卡顿为了露西的幸福代替查尔斯上断头台,这一切无不体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透过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旧冲突,作者狄更斯传达“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的主旨,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既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过于极端的暴力。但《双城记》备受争议,因为在狄更斯笔下,失控阶段的革命演变成了巨大灾难,狄更斯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杀,在憎恨贵族社会对他们残酷压迫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除了仇恨和报复,一无所有。

狄更斯反对滥杀无辜。他反对任何种类的暴力,贫穷的起诉,或复仇的穷人盲人。他认识到革命的思想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但当革命来临,带来许多可怕的情况和血腥场面,他转而反对革命。狄更斯的态度从原先的识别革命到后来的否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有一个一致的标准:就是反对暴力和滥杀无辜,并促进了人文主义和爱。狄更斯主张非暴力社会改革家,他拒绝在暴力中革命。他认为革命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理性与宽容,善良和爱是要建立一个和平与和谐社会。

艺术特色

《双城记》经过狄更斯精心安排的构架,描写社会气氛紧张的历史背景,成功地将阶级间的痛苦与冲突展现开来。在阅读作品时,读者无论如何,也没能找出造成马内特18年牢狱之灾的原因,悬念由此产生。但是狄更斯又巧妙地抓住读者心弦,不断让读者陷入更加令人好奇的情节。当马内特医生想和露西结婚时,他很想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坦诚相告,然而恐慌和担忧又不断侵袭着他。这一系列元素都让读者感觉非常地好奇。直到后来,马内特的精神状况仿佛又带着读者回到了巴士底狱的痛苦岁月。直到小说的最后,到法庭宣读马内特的血书时,才清楚了两人的关系,以及代尔那死亡的原因。这种悬念有了很特殊的构架,从而体现了马内特医生的经历是痛苦的,当然,也是神秘的、浪漫的。这种谜底慢慢被揭开时,其跌宕起伏的过程极其充满艺术美,既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又具有人性美和人道主义,使得《双城记》成为极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在《双城记》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很多的对比手法,反映了阶级的特点及状态。这一对比手法体现在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和马内特医生身上,一个残酷无情,另一个极度善良;在农村里,一边是贵族永无休止的荒淫无耻的生活,而一边则是农民无知却又可怜的生活;在城市里,贫民窟到处都是小孩老人,脸上仿佛都刻画着由于长期饥饿而形成的削瘦脸型,而另一边的贵族们却慢慢地拿起茶杯,品着奢侈的茶,还时刻显露出不满的表情。这一幕幕体现了狄更斯的写作特色,既具深度,又极其巧妙,将《双城记》贵族的奢侈及贫民的苦厄结合在一起,极具画面感,且这一画面是淋漓的、血腥的、无耻的,且都深深印在读者的内心世界。

出版信息

中文译本

1955年,《双城记》,罗稷南译,新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981年,《双城记》,毕均轲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双城记》,宋兆霖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双城记》,郭赛君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年,《双城记》,陈文伯译,花城出版社。

1996年,《双城记》,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

1997年,《双城记》,杨学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年,《双城记》,马占稳译,语文出版社。

2000年,《双城记》,于世华译,外文出版社。

2001年,《双城记》,叶红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双城记》,文怡红译,小知堂文化。

2002年,《双城记》,林晓琴 张筠艇译,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年,《双城记》,周辉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3年,《双城记》,曾克明译,南方出版社。

2004年,《双城记》,马瑞洁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双城记》,许天虹译,桂冠出版社。

2005年,《双城记》,赵运芳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6年,《双城记》,何湘红译,广州出版社。

2007年,《双城记》,于晓梅译,哈尔滨出版社。

2007年,《双城记》,宋兆霖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双城记》,王泉根译,同心出版社。

2012年,《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代表作有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双城记》(1859)。

《双城记》相关榜单
世界历史上最畅销的十本书排行榜 畅销书排名
世界最畅销的十本书名单如下:《唐·吉诃德》、《哈利·波特》系列、《谁动了我的奶酪?》、《魔戒》系列、《无人生还》、《双城记》、《霍比特人》、《狮子、女巫和魔衣橱》、《红楼梦》、《小王子》,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英国十大必读名著 英国文学名著排名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大全
英国文学十大名著名单如下:《一九八四》、傲慢与偏见、《哈姆雷特》、《鲁滨逊漂流记》、《双城记》、《呼啸山庄》、《简爱》、《格列佛游记》、道林·格雷的画像、《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十大狄更斯经典作品 狄更斯的代表作盘点 查尔斯狄更斯作品大全
十大狄更斯经典作品名单如下:《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老古玩店、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远大前程、《双城记》、圣诞颂歌,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畅销书 全球销量第一的书是什么 史上销量最高的书
世界十大畅销书名单如下:《毛主席语录》(50亿)、《圣经》(40亿)、《古兰经》(8亿)、《新华字典》(5.67亿)、《小王子》(5亿)、《哈利·波特》(5亿)、《唐·吉诃德》(5亿)、《谁动了我的奶酪?》(2亿)、《双城记》(2亿)、《魔戒》(2亿),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世界历史上最畅销的十本书排行榜 畅销书排名
世界最畅销的十本书名单如下:《唐·吉诃德》、《哈利·波特》系列、《谁动了我的奶酪?》、《魔戒》系列、《无人生还》、《双城记》、《霍比特人》、《狮子、女巫和魔衣橱》、《红楼梦》、《小王子》,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名著排行榜前十名 世界名著必读经典 十大必看经典名著
世界十大名著名单如下:《童年》、《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呼啸山庄》、《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悲惨世界》,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一生必读的10部名著 名著有哪些 经典世界名著
一生必读的10部名著名单如下:《物种起源》、《圣经》、《论语》、《君主论》、《全球通史》、《史记》、《简爱》、《孙子兵法》、《巴黎圣母院》、《飘》,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文学名著
  • 宗教书籍
  • 古典名著
  • 人生励志书籍
  • 个人提升书籍
  • 艺术书籍
  • 人际交往书籍
  • 职场书籍
  • 中医书籍
  • 世界名著
  • 四大名著
  • 诗集
  • 史书
  • 典籍
  • 古代传记
  • 人物传记
  • 军事名著
  • 佛教经书
  • 道教经书
  • 儒家经书
  • 长咒
  • 热门文章
  • 世界最畅销的十本书
  • 世界公认必读的10本书
  • 一生必读的10部名著
  • 十大正能量漫画推荐
  • 婆媳相处十大书籍
  • 销售必读十大书籍
  • 十大经典化学著作
  • 2024年最值得看的十本书
  • 炒股必读十大书籍
  • 世界十大数学名著
  • 十大国家司法考试教材
  •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 求职十大书籍
  • 夫妻恩爱十大书籍
  • 厚黑学相关十大书籍
  • 热门词条
  • 1
    《红楼梦》
  • 2
    《飘》
  • 3
    《我与地坛》
  • 4
    《战争与和平》
  • 5
    《雷雨》
  • 6
    《哈姆雷特》
  • 7
    《古兰经》
  • 8
    《史记》
  • 9
    《水浒传》
  • 10
    《三国演义》
  • 11
    《复活》
  • 12
    《围城》
  • 13
    《呐喊》
  • 14
    《茶花女》
  • 15
    《麦田里的守望者》
  • 16
    《神曲》
  • 17
    《悲惨世界》
  • 18
    《老人与海》
  • 19
    《孙子兵法》
  • 20
    《唐·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