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云纹石斑鱼

云纹石斑鱼为鮨科、石斑鱼属鱼类,国内一般称之为电纹石斑鱼,喜欢生活在水深100米以内、礁石或泥质底质的中下层海域,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从越南海域到中国南、东海至日本、韩国沿海。云纹石斑鱼成鱼性情凶猛,地域性强,一般不集群。其一般体长13~15厘米,体侧有6条暗棕色斑带,除第一与第二带斜向头部外,其余各带均自背部伸向腹缘,各带下方多分叉;体侧和各鳍上皆无斑点。云纹石斑的油脂含量很丰富,因此也被称为油斑。
中文学名
云纹石斑鱼
拉丁学名
Epinephelus moara
英文名
Kelp Grouper
别称
电纹石斑鱼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亚纲
辐鳍亚纲
鲈形目
亚目
鲈亚目
鮨科
亚科
石斑鱼亚科
石斑鱼属
云纹石斑鱼
目录
云纹石斑鱼介绍

基本介绍

云纹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moara)是鮨科、石斑鱼属鱼类。体长椭圆形,略侧扁且粗壮。头大长大于高。尾柄短且高。吻短圆。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略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瓣膜。口中大,端位,口裂略倾斜。上下颌均具齿,上颌前端具2圆锥齿,左右侧齿较小,下颌齿细尖。鳃孔大,前鳃盖骨下角具5~6枚细锯齿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和头部被细小栉鳞。侧线1条,完全,与背缘平行。

云纹石斑鱼生活在水深100米以内、礁石或泥质底质的中下层海域。云纹石斑鱼成鱼性情凶猛,地域性强,一般不集群。云纹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有相互残食的现象,特别是在稚幼鱼阶段,小个体往往会被大个体所吞食。在自然海域中食物多以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从越南海域到中国南、东海至日本、韩国沿海。

生长与分布

分布范围

云纹石斑鱼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从越南海域到中国南、东海至日本、韩国沿海。

栖息环境

云纹石斑鱼生活在水深100米以内、礁石或泥质底质的中下层海域。主要分布在温带海域,同其它暖水性石斑鱼(养殖水温要求达到15℃以上)略有不同,适应水温范围可达到5~32℃,常栖息于岛屿和大陆的沿岸。但同大多数的石斑鱼类一样,为岩礁非游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中喜欢栖居于岩礁、珊瑚丛和泥状海底等光线较暗的地方。云纹石斑鱼属广盐性鱼类,在盐度10~40‰的海水中都可以生存,其中在实验中测得最适盐度在30‰左右。

形态及特征

体长椭圆形,略侧扁且粗壮。头大长大于高。尾柄短且高。吻短圆。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略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瓣膜。口中大,端位,口裂略倾斜。上下颌均具齿,上颌前端具2圆锥齿,左右侧齿较小,下颌齿细尖。鳃孔大,前鳃盖骨下角具5~6枚细锯齿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和头部被细小栉鳞。侧线1条,完全,与背缘平行。

背鳍鳍式Ⅺ-15~16,臀鳍鳍式Ⅲ-8,腹鳍鳍式Ⅰ-5,胸鳍鳍条数17~18,侧线鳞74~99。背鳍1个,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连,无缺刻,起点位于胸鳍基略后上方,鳍条部后缘圆形。尾鳍圆形。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且相对。腹鳍胸位,位于胸鳍基底下方。胸鳍长大,侧下位,后端圆形。体褐色或棕色,体侧具6条暗棕色横带,各横带下方多分支且散布云状白色斑块,第1和第2条横带由背鳍起点附近斜向头部,第6条横带位于尾柄上,其余各横带自背部斜向腹部;各鳍灰褐色,背鳍、尾鳍、臀鳍和腹鳍边缘具白边,背鳍鳍棘膜末端黄绿色,背鳍鳍条部边缘和尾鳍上下缘呈绿色。

生活习性

云纹石斑鱼成鱼性情凶猛,地域性强,一般不集群。云纹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有相互残食的现象,特别是在稚幼鱼阶段,小个体往往会被大个体所吞食。在自然海域中食物多以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主。一生中随个体的生长,食性也在不断地转变,仔、稚、幼鱼摄食微、小型的浮游动物,长大后仍保持食肉习性。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经驯化可摄食鱼糜、下杂鱼和配合饲料等。云纹石斑鱼摄食以白天摄食为主,同其它的石斑鱼种类相似,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型鱼类,并且摄食时警惕性很高,属偷袭型,通常会躲在水体阴暗的角落里面,发现食物时一口吞下。摄食高峰在一年内出现两次,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春季的五月份,第二个高峰出现在秋季的八月份以后,均与水温环境有关。

饲养方法

苗种培育

培育密度:受精卵一般掌握在20000粒/立方米左右,由于受精卵孵化率和每阶段仔稚幼鱼成活率的减损,实际的培育密度一般可以控制在下列范围:仔鱼期10000~20000尾/立方米、稚鱼期8000~18000尾/立方米、幼鱼期1000~5000尾/立方米。密度太低,育苗效果也不好;密度太高,水质不易控制而且自相残杀严重。

饵料及投喂:根据苗种发育和生长阶段投喂饵料种类与投喂量不同。仔鱼在开口阶段摄食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应在第三天转入摄食轮虫,否则将严重影响仔鱼的进一步生长发育。褶皱臂尾轮虫投喂时间为4~25日龄,水中密度为5~15个/毫升。投喂前经6小时以上DHA和EPA的营养强化培养。育苗池中仔鱼密度高,可以适当提高轮虫的投喂量。桡足类及其无节幼体投喂时间25~45日龄,水体中保持密度在0.2~0.5个/毫升。在幼鱼大量摄食时密度不易保持,每天可以多次投喂。在育苗池中绝大多数稚鱼变态完成为幼鱼后,方可停止活体饵料的投喂。鱼苗变态完成(鳞片长全)后,开始逐渐驯化投喂配合饲料。配合饲料驯化期间,根据摄食情况,逐渐加大配合饲料的投喂比例,直至其完全使用配合饲料。

水质与光照条件:水质应符合NY 5052-2001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控制盐度23~32‰、光照强度2000~3000勒克斯。自然繁殖育苗季节,海区自然水温处于19~32℃,在产卵池和育苗池配置升降温设备,使室内水温控制在产卵最适温度19~23℃、育苗最适25~28℃,可以有效提高育苗效率。

日常管理

小球藻:从受精卵孵化开始,一直到停止投喂轮虫前,每天均应在育苗池中接入小球藻,维持池水呈微绿色。池水中小球藻的密度一般达20~30万个/毫升,以肉眼看不清池底为直观标准。

换水和清污:开始投饵后,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20~30%,隔天吸污1次。清除池底的残饵、死苗及其他杂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后每天换水量50%,吸污1次。吸污后换水。投喂桡足类后每天换水量60~100%,吸污1次。吸污后一次性换水50%,其余换水量采用流水方式完成。投喂配合饲料后每天换水100~200%,每次投饵后吸污1次,一次性换水50%,并视水质情况加以适当的流水。换水时,进水与池水的温差≤1℃。

分苗:在池内鱼苗90%以上变态完成后,应立即开始第一次分苗。第一次分苗一般用手工操作,将鱼苗分成大中小三类分养在不同的育苗池中管理。第一次分苗后一般每周分苗一次,分苗可以采用合适的苗筛分级。同一批鱼苗分级后,不同池同样规格等级的鱼苗可以按密度要求置于同一口育苗池中培育。每批鱼苗需要经过4~6次分苗。

日常观测:每天观察幼体摄食、活动及生长情况,检查池中的饵料密度。测定水温、盐度、pH、溶氧、氨氮、光照强度等理化因子并做好记录。

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采取控制育苗密度,保证饵料质量,保持水质清新和稳定,及时消毒场地和工具等综合预防措施。

苗种出池:当全长达4厘米以上时,即可出苗,进入养成阶段。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云纹石斑鱼为雌性先熟型鱼类,生殖腺为囊状,位于鱼鳔后下方。在生殖腺发育中,卵巢先发育成熟,为雌性相。随着鱼体的生长,部分的雌鱼先发生性逆转,转变成雄鱼,云纹石斑鱼与同属中其他种类一样均表现出先雌后雄的性别特征,不同种类发生性转变的年龄各不相同。云纹石斑鱼最初成熟时(2~3龄)为雌性,长到一定的年龄(4~5龄)变为雄鱼,故生长前期雄鱼的数量较少。云纹石斑鱼属分批产卵的类型,在自然状态下性成熟周期是一年一次,繁殖季节一般是在6~7月份,产卵量也因雌鱼个体大小和性腺发育程度而异,如体长为95厘米的亲鱼,在一个繁殖季节可产卵2710.8万。

人工繁殖

亲鱼选择与培育

亲鱼选择:选择体质健壮,无伤病、畸形,4龄以上、体重大于2千克的个体作为预备亲体,移入亲鱼培育网箱培育。

亲鱼培育密度:培育密度控制在6~8千克/立方米,投优质饵料。在自然海区养殖网箱中培育,会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比陆上水泥池培育效果好。

强化培育:在繁殖季节到来前2个月,对亲体实施营养强化,促进性腺成熟。以新鲜的鱿鱼、鳀鱼等小杂鱼为饵,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E等营养强化剂,每日投饵1次,日投饵量一般掌握在5~8%,以亲鱼不再抢食为准。

产卵与孵化

备产亲鱼促熟:在福建每年4月份海区水温逐渐上升,接近19℃时,云纹石斑鱼开始自然性成熟,即需将亲鱼移入产卵池。亲鱼移入产卵池前应进行消毒处理,成熟后有明显的发情表现。在繁殖季节,一般可以达到性成熟。亲鱼的选择标准主要根据其健康情况和性腺发育情况,选择表观健康且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移入室内产卵池。亲鱼移入时,按每口产卵池(30平方米)20~30尾雌性亲鱼配1尾雄性亲鱼。促熟工作主要在于临近繁殖季节的营养强化,一般没有进行激素的注射催熟。这与亲鱼群孤雄行为相一致。

产卵条件:①产卵池条件:从多年的实际操作效果看,面积30~50平方米,有效水深1.5~1.8米,圆形或抹角方形的室内水泥池为宜。②水质条件:沙滤水,水温19~23℃,盐度23~32‰、光照强度200~300勒克斯,避免阳光直射。

人工催产:雌雄亲鱼都在白天发情,发情时体色呈现极为明显的发情色。雄鱼发情时体侧线以上背部呈均匀的深灰暗色,腹部呈白色。雌鱼发情时体表斑纹呈极为明显的黑白相间。云纹石斑鱼卵巢为分批成熟多次产卵型,同一尾雌性亲鱼在一个繁殖季节可以多次成熟排卵。为使亲鱼集中产卵,可以进行适当的催产注射。催产注射后,雌性亲鱼卵子成熟时同样会产生发情行为。亲鱼经30~50毫克/升的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后进行催产,视亲鱼性腺发育程度,雌鱼注射剂量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1~3毫克/千克鱼体重,雄鱼的剂量为雌鱼的1/2,行胸鳍基部注射。人工授精:云纹石斑鱼仍未能在人工条件下完成自然产卵交配过程,所有受精卵的获得都必须经过人工授精。无论是自然成熟还是注射催产,云纹石斑鱼都需要以人工授精的方式完成产卵受精。

孵化条件:孵化适宜的水温为21~26℃,pH8.0左右,连续充气,保持溶解氧含量在5毫克/升以上。孵化盐度范围在30~35‰,并保持相对稳定。幼鱼的孵出时间为18~36小时。孵化密度:在育苗池中一次性布卵、直接孵化。将收集的受精卵直接放入育苗池中进行微充气孵化,孵化密度(1.5~2.5)×104粒/立方米,幼体孵出后直接留在原池培育。

价值及其他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云纹石斑鱼相关榜单
十大名贵石斑鱼 石斑鱼种类价值排行 最贵石斑鱼品种盘点
十大名贵石斑鱼名单如下:赤点石斑鱼、驼背鲈、东星斑、青石斑鱼、褐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赤石斑鱼、点带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十大名贵石斑鱼 石斑鱼种类价值排行 最贵石斑鱼品种盘点
十大名贵石斑鱼名单如下:赤点石斑鱼、驼背鲈、东星斑、青石斑鱼、褐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赤石斑鱼、点带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石斑鱼
  • 黄花鱼
  • 海水鱼
  • 海水虾
  • 海水蟹
  • 海水贝类
  • 海藻类
  • 淡水鱼
  • 海产海鲜
  • 淡水湖鲜
  • 虾米
  • 梭子蟹
  • 青蟹
  • 蛤蜊
  • 生蚝
  • 扇贝
  • 海螺
  • 鲍鱼
  • 淡水虾蟹
  • 甲鱼
  • 草鱼
  • 热门文章
  • 十大名贵石斑鱼
  • 3月必吃的10种海鲜
  • 6月必吃的十大海鲜
  • 十大龙虾产地
  • 中国十大三文鱼产地
  • 世界十大三文鱼产地
  • 世界十大龙虾产地
  • 广西十大名鱼
  • 龙虾十大品种
  • 降血压十大水产海鲜
  • 世界十大鱿鱼产地
  • 皮皮虾十大品种
  • 世界十大最贵淡水鱼
  • 世界十大帝王蟹产地
  • 中国十大扇贝产地
  • 热门词条
  • 1
    云纹石斑鱼
  • 2
    赤石斑鱼
  • 3
    东星斑
  • 4
    鲑点石斑鱼
  • 5
    鞍带石斑鱼
  • 6
    青石斑鱼
  • 7
    赤点石斑鱼
  • 8
    驼背鲈
  • 9
    点带石斑鱼
  • 10
    褐带石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