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苦笋帖》

《苦笋帖》是唐代杰出书法家“草圣”怀素创作的书法作品,原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帖纵25.1厘米,横12厘米,绢本草书,共两行十四字,文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该帖书法俊健,瘦肥相宜,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艺术价值极高,也是国宝级文物,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目录
《苦笋帖》介绍

怀素《苦笋帖》,绢本墨迹,两行十四字。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

作者简介

怀素,生于公元737年,卒年未详。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钱起的外甥。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艺文,尤好草书。曾将弃笔堆积埋之于山下,号称“笔冢”。又广种芭蕉,用蕉叶加以挥洒,即称其居曰“绿天庵”。好饮酒,及其酒酣兴发,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书之,时人谓之“醉僧”。自言得草书三昧,有“狂僧”之称。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师从邬彤(怀素姨表兄弟)学草书。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乃告以笔法。762年(宝应初年)自零陵出游,历衡阳,走广州,客居潭州,然后经岳州,进入长安。772年,怀素回乡,途经洛阳,适逢颜真卿,曾趋谒拜访,僧儒论书,遂为书坛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卢象、戴叔伦、钱起等人,皆有歌行称颂之。传世墨迹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圣母帖》和《论书帖》等。

作品评价

历代集评

项元汴跋《苦笋帖》云:“余仅得宋秘府所藏《苦笋》一帖,其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之外,畴昔谓之狂僧,甚不解。其藏正于奇、蕴真于草、含巧于朴、露筋于骨,观其以怀素称名,藏真为号,无不心会神解。若徒视形体,以点划求之,岂能窥其精妙,升堂入室?学者必以余言维则,庶乎得其门矣。此书世之希有者,可不宝之,墨林项元汴敬题。”(徐邦达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82页)。

清代永瑆题《苦笋帖》:“千年《苦笋帖》,草法见藏真。食肉全无相,参禅有后人。平原论钗股,长史脱冠巾。遗迹俱寥貌,唯斯独传神。”

徐邦达评《苦笋帖》:“草中带行,用笔圆浑精劲,细箸入骨而不枯硬;结构谨严不作狂态,出于右军而加以变化,自成一家;其中如‘常佳’等字还能看到一些王氏法度。生平所见怀素书,断以此卷为真迹无疑。”(徐邦达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83页)

朱关田评价怀素《苦笋帖》、《食鱼帖》等墨迹诸种,“堪近禅心,不愧为其晚期书法之代表作”(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第三章第三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120页)。

佛门茶书

《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的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物。苦笋与茶的性状,同佛道中人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怀素通过书法充分体现了茶与禅的种种缘分。《苦笋帖》“狂诡”姿态弱,而尽显清逸之态,有古雅淡泊的意趣。

作品信息

【名称】苦笋帖

【作者】怀素

【年代】草书

【材质】绢本墨迹

【规格】纵25.1厘米,横12厘米

【字数】2行,14字

【收藏】上海博物馆

《苦笋帖》曾刻入《大观帖》、《三希堂续帖》、《诒晋斋帖》等汇帖。

《苦笋帖》墨迹书于绢上,徐邦达考证:“唐人写信用绢,是当时的习俗。卢仝诗云:‘口云谏议送书至,白绢斜封三道印’,可为佐证。”

作品内容

释文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大意

苦笋和茗茶两种物品异常佳美,那就请直接送来吧。怀素敬上。

注解

“笋”和“径”字在《苦笋帖》中分别作“笋”(繁体)和“迳”。笋,《说文》:竹胎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字作笋。“茗”,说文:茶芽也。即茶树的嫩芽,早采为“茶”,晚采为“茗”。后泛指茶。“迳”,同径。《集韵》:直也。“径直、直接”之意。

苦笋是一种蔬菜。古时湘一带多有发展。笋肉色白,一样寻常做法为炒、拌、泡。清喷香微苦,回口爽甜(这种口感与喝茶很相似)。宋代黄庭坚的行楷书墨迹《苦笋赋》,有“余酷嗜苦笋”、“甘脆惬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啗而不疾人”句。黄庭坚自跋曰,黔中之人“冬掘笋萌于土中,才一寸许,味如蜜蔗,而春则不食”。

关于僧禅与茶笋,苏轼有诗云:“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作品赏析

章法形式

《苦笋帖》“用笔速度较快,挥洒自如,且增加了提按对比,比如‘笋’与‘常’,二字反差鲜明,但无论其速度变化还是轻重变化,都基本上控制在中锋运行的状态上,故其线条细处轻盈而不弱,重处厚实而不拙。其次,字形上也相应增加了外形轮廓大小对比和内部空间疏密对比。整体性观照,则全文上疏下紧、上轻下重、上放下收,形成一种‘两段式’的视觉感受,这种章法形式颇具特色,极显‘个性’”。

分组轴线

怀素《苦笋帖》的书写具有空间节奏特征,即字与字的穿插争让关系已进入到两字之间的字内空间。邱振中在《章法的构成》(1985年)中分析如下:在王羲之的行、草书作品中,“二三字连书已成为常见的现象,非连书的单字,书写时的停顿、起止也随机安排,灵活多变。这种运动节奏的变化,引起两字之间过渡空间(字内空间)性质的改变——它们开始向单字内部空间渗透,如《初月帖》中的‘遣此’、‘遣信’、‘去月’等处。时间节奏的变化就是这样影响到空间节奏的”;“经过唐代张旭、怀素,宋代黄庭坚,明代祝允明、徐渭、王铎等人的发展、开拓,这一构成方式形成与单字轴线连缀系统并峙的又一大潮流。这种构成方式以粉碎字内空间、重新安排空间节奏为特点。它谋求空间与时间节奏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这是与单字轴线连缀系统完全不同的一个基础”。上述构成方式称为“分组线构成”,它的典型状态如怀素《苦笋帖》。

在“分组线构成”系统中,空间节奏完全不受单字制约,能够较好地适应用笔节奏的自由变化。它再也不以单字为空间节奏段落,而以密度相近的一组连续空间为空间节奏段落,作品便由这些不同密度的节奏段落缀续而成。段落在空间上自成一组,这便是“称之为分组线的由来。这种分组不一定与运笔的起止相对应,空间节奏发生显著变化时,笔画仍可能保持持续,这便产生时间节奏与空间节奏的错位。这种错位从来就是保持作品连续性和紧张感的一个因素,只是在分组线系统中,由于空间节奏获得了充分自由,时间节奏和空间节奏可能形成更为复杂的对位关系。”

点画气韵

《苦笋帖》通篇“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外畴”(明代项元汴跋语)。点画粗细浓淡,结字大小正斜,线条柔中寓刚,神采飞动。挥写时的动作犹清晰可按,如“茗”字,草头逆势起笔,取险成势,“茗”字下部偏旁“名”字果敢铺毫,尤其“口”字写为两个点,神完气足,可闻金石之声。作品于不经意中,体现了书家深厚的功力。寥寥十四字,在钩连拗铁、简洁捷速和惊绝的笔画中,给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跳动流淌的旋律、非凡的气势,还译读到了书家知茶、爱茗之情,又需要茶(《苦笋帖》亦被称为怀素“乞茶帖”)。书伴茶香,怡然自得。可谓“香茶苦笋异常佳,帖中感惠留佳话。”

精练流逸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黄庭坚《山谷题跋》)。从《苦笋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

乾隆御跋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白 此卷前有瘦金书笺和玺 疑曾入御府而书谱不载 岂偶遗之耶 董香光谓以澹 古为宗之为宗论目书 释文如右 甲戌夏 御书

递藏著录

《苦笋帖》宋时曾入绍兴内府收藏,后历经元欧阳玄,明项元汴,清安岐、乾隆内府、永瑢、永瑆、奕訢、戴滢等收藏。

《苦笋帖》作品无年款。字幅前有清乾隆题签并书引首“醉僧逸翰”。字幅后有宋米友仁、工部侍郎聂子述,明项元汴,清李佐贤、陆润痒等题识。另有宋“宝庆改元(1225)九月九日重装,松题记”款,疑为《兰亭续考》编者俞松所书。

钤有“宣和”、“政和”、“绍兴”、“欧阳玄印”、“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仪周珍藏”、“士奇之印”、清乾隆诸印,“皇十一子”、“永瑆之印”、“正谊书屋珍藏首书”、“埼之印”等鉴藏印。《清河书画舫》、《妮古录》、《书画记》、《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书画鉴影》等书著录,曾刻入《三希堂续帖》、《大观帖》、《诒晋斋帖》。

相关阅读

茶与僧侣一

茶本菩提树,佛光悟处开。自古茶与僧侣结下不解之缘。传晋代名僧慧远,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佳茗款待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及至唐玄宗开元盛世(公元713年至741年),泰山灵岩寺高僧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转相仿效,逐成风俗(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即后来所言“山僧活计茶三亩”是也。僧人打坐,讲究凝神静气,务求不寐、不发,大彻大悟,唯茶体证禅心,深饮必悟。可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诗句),“破睡见茶功”(李白句),“苦茶久食益意思”(《华佗食经》)。禅僧早起第一件事是饮茶,后礼佛,饭后也是先品茶再做佛事。坐禅时,每焚完一炷香,就要饮茶。明人乐纯在开列僧人每日“清课”内容时,把“煮茗”排在第二位(《雪庵清史》)。僧人借助于茶完成佛事活动中的坐禅;茶给清静的出家生涯,增添了难得的滋味。

茶与僧侣二

由于寺庙与道观多藏于高山或密林中,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故有“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说法。

中国最早种植茶树是西汉时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吴理真,他将七棵茶树植于清峰,被当地人称为仙茶(唐代在此地建立唐明皇的御购茶园,“蒙山顶上茶”由此闻名),这是佛教与茶最早的记载了。饮茶对人体有诸多裨益,而茶本身的淡与雅,又为人的修身养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

佛教禅宗主张静气养性,提倡坐禅。暮鼓晨钟里诵经念佛,不免人困乏力,而茶可以清心、提神、醒脑,茶便理所当然成为僧人的伴侣。僧人也由此与茶结下了缘分,千百年来,僧人们长期种茶、制茶、泡茶、品茶,总结出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由于茶在世间的广泛普及性,茶同时也成为寺门僧人联系世俗、接待施主说天道地、讲经说法的一种媒介物。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种种趣话、禅谈便是最典型的一个例证。品茶人须戒骄狂浮躁,心静如水,方能品出茶之高低。这与佛教的为人讲究同理。修为较高的僧人,对人对事怀宽容惜悯之心,不做过头事,不图虚名小利,得到的却是整个身心的自由自在。故以此心态植茶、用茶,可深得茶理,亦可深得茶味。

茶与禅对联

一、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二、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三、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四、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联。

茶与禅诗赋

一、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代)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二、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代)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苦笋帖》相关榜单
怀素十大书法代表作 怀素最有名的书法作品 怀素书法作品大全
怀素十大书法作品名单如下:《小草千字文》、《圣母帖》、自叙帖、《食鱼帖》、《论书帖》、《苦笋帖》、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藏真帖》、《大草千字文》、《律公帖》,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上海博物馆十大文物 上海博物馆必看藏品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盘点
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名单如下:西周晋侯苏钟、高逸图-孙位、西周大克鼎、战国商鞅方升、《楞严经旨要》、《苦笋帖》、淳化阁帖、上虞帖、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曹全碑,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上海博物馆十大文物 上海博物馆必看藏品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盘点
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名单如下:西周晋侯苏钟、高逸图-孙位、西周大克鼎、战国商鞅方升、《楞严经旨要》、《苦笋帖》、淳化阁帖、上虞帖、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曹全碑,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博物馆
  • 镇馆之宝
  • 国宝
  • 故宫宝物
  • 卢浮宫镇馆之宝
  • 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
  • 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
  •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
  • 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
  • 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 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
  •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
  • 广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 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
  •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 吉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
  •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 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
  • 河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
  • 热门文章
  • 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南越王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 西藏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吉林省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辽宁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冬宫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 首都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洛阳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 三星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贵州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广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热门词条
  • 1
    落霞孤鹜图
  • 2
    曹全碑
  • 3
    西周晋侯苏钟
  • 4
    玉神人
  • 5
    战国商鞅方升
  • 6
    《苦笋帖》
  • 7
    《楞严经旨要》
  • 8
    高逸图-孙位
  • 9
    鸭头丸帖
  • 10
    上虞帖
  • 11
    淳化阁帖
  • 12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 13
    西周大克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