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雪诗》
作者:张打油(唐代)
上榜理由:打油诗的开山之作,全诗仅4句:“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以夸张比喻写雪景,语言通俗却意象鲜明。该诗被历代文人笔记引用超50次,奠定打油诗“俗中见趣”的传统。
2. 《题<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清代)
上榜理由:讽刺诗典范:“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全诗共8句,直击科举制度弊端。因小说《儒林外史》影响力,该诗被广泛传抄,现存版本超20种,是打油诗与批判现实主义结合的标杆。
3. 《鸡叫》
作者:郑板桥(清代)
上榜理由:民间智慧代表作:“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前两句俚俗,后两句磅礴,形成强烈反差。该诗被收入《郑板桥全集》,后世模仿作超百首。
4. 《惧内即事》
作者:佚名(明代)
上榜理由:幽默自嘲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跪床前。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改写的程颢名诗,刻画“怕老婆”心理。该诗在明代笔记中多次出现,衍生版本超10种,体现打油诗的改编创造力。
5. 《咏薄粥》
作者:佚名(清代)
上榜理由:生活调侃诗:“数米熬成一碗粥,鼻风吹起浪悠悠。远看好似西湖景,只少渔翁下钓钩。”以夸张写贫穷,苦中作乐。该诗被《笑林广记》收录,流传度极广,是清代民间打油诗的典型。
6. 《骂庸医》
作者:蒲松龄(清代)
上榜理由:讽刺行业乱象:“不明药性敢行医,治死人来当耍嬉。若是棺材铺掌柜,请他常住莫搬移。”出自《聊斋俚曲集》,语言辛辣。蒲松龄创作打油诗超30首,此首被引用次数最多。
7. 《咏雪》
作者:纪晓岚(清代)
上榜理由:文人戏作经典:“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前三句枯燥计数,末句意境全出。该诗因结构巧思被收入多部诗话,现代改编版本超50种。
8. 《嘲秃子》
作者:佚名(民国)
上榜理由:民间滑稽诗:“一轮明月照九州,西瓜葫芦绣球。梳子不上头,虱子不留宿。”用比喻调侃秃顶,谐谑而不刻薄。该诗在民国报刊登载超20次,体现打油诗的口传生命力。
9. 《戒烟诗》
作者:李鸿章(清代)
上榜理由:名人自嘲诗:“戒烟容易守烟难,聊将诗句解愁颜。自古神仙无妙法,原来都在呼吸间。”以打油体写戒烟之苦,真实生动。该诗被收录于《李鸿章家书》,是清代官员私人写作的罕见案例。
10. 《懒汉诗》
作者:佚名(明代)
上榜理由:极端夸张戏作:“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来蚊虫冬又冷,收拾书箱待明年。”将懒惰合理化,笑料十足。该诗被明代《古今笑》收录,后世成为“拖延症”代表诗,模仿作超2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