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取得显著突破。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态/环境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居ESI排名前1‰。
学校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聚焦支撑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立足京津冀、长三角等动力源地区,布局建设区域研究院、产学研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新型外设科研机构,持续推动校地校企合作走深走实。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动与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共建创新联合体,与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签约开展战略合作。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技产业拥有14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与全球63个国家(地区)的170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有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获评2023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批科技部中国和欧洲国家联合实验室项目“中希生物能源联合实验室”,获批教育部“生物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有序推进与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大学共建孔子学院,2024年与希腊帕特雷大学签约共建学校第二所孔子学院。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实施“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资助学生赴境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博士联合培养。
1958年,北京化工大学(原名北京化工学院)始建,隶属原化学工业部领导。
1960年10月,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4年2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
1996年4月,原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
1998年9月,学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1年7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
2008年,学校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行列。
2017年,昌平新校区正式启用,学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2019年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高校。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3年,北京化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在朝阳校区举行。会上,11家企业受聘为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理事单位。
2025年4月,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朝阳医院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与北京化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