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位于首都北京,是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高校。学校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2022年顺利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民族学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此外,学校每年都聘有一批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学校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截至2025年,除校本部海淀校区外,学校在北京丰台、海南陵水分设丰台校区和海南国际教育学院,校园占地面积约1800余亩,其中海淀校区占地571.25亩,丰台校区占地1205.95亩,海南国际学院专享区49亩。学校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50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一家综合性大学出版社,是中国民族类图书的重要出版基地。期刊社编辑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教育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英文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民族美术》等多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学校民族博物馆藏有5万余件珍贵文物,常设展有《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先生还在身边——民大名师纪念展》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之《衣无语,绎大千——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展》《大地回声——中华民族乐器文化展》等,被国家民委、北京市等认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中央民族大学有着优良传统和历史,其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
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
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
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学校发展成为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艺、管等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
1978年2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此后,学校陆续建立了物理、应用数学、生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理工系科,从文科高等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1993年11月,学校朝着高水平研究型的发展目标迈进。经国家教委批准,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
1999年,学校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将学校的发展又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4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17年顺利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
2019年11月15日,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仪式举行。
2020年3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成立。
2021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实践研究中心成立。8月,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进入竣工验收阶段,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青岛学校奠基仪式举行。9月,丰台校区正式启用,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6月,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年5月,教育部对中央民族大学密德萨斯学院予以资格认定,该学院由中央民族大学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办学,所在地为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是中央民族大学继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市丰台区办学的又一校址;5月,中央民族大学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2月,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
2024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教育强国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5月,中央民族大学获批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5月,中央民族大学中亚研究院成立。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