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广东话

粤语,又称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 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粤语由古代中原雅言融合古粤语而成,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
目录
广东话介绍

起源

“粤语”之名,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汉书》作“南粤”)。“越”是一个泛称,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在先秦古籍中,对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百粤、诸越,包括“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等。隋唐以后“越”、“粤”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吴语地区,后者多用于岭南两广,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粤语,民间亦称“白话”、“广东话”等,在美洲华埠则被称为“唐话”。而“广府话”、“省城话”这两个俗称则专门指旧广州府地区(今广州及周边南番顺地区)、香港、澳门、梧州、贺州地区的粤语,范围比“白话”概念小,一般称为“广东话”。

两广之“广”字源于先秦古地区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历史上两广别称“两粤”,广东为“粤东”,广西为“粤西”。直至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粤”有广义(岭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粤东”“粤西”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指代范围也截然不同。粤语的起源和发展成熟年代远在宋代的两广(两粤)初分之前。所以在历史文化层面上看,“粤语”事实上是广义上的“岭南语”(岭南地区语言),而非特指“广东话”。 就像英语一样,不是特指英国。粤语英文作“Cantonese”、日文写成“広东语”,即一般人俗称为“广东话”。

自古以来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两广地区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为广东和广西,而粤语的形成远早于宋朝,正因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通行。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岭南苍梧古国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粤语的发源地。粤语有九声九调,是岭南古越语和中原雅言融合、重组而成,是保留古汉语成分最多的一种方言。粤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还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和声调,尤其是入声。而现在通行的普通话是没有入声的,所谓“入派三声”,入声都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由于没有入声,所以用普通话来读中国古典诗词就分不清平仄,读不出韵脚,缺乏韵味。普通话地区的人写旧体诗词也很麻烦。而讲粤语的人就有这个优势,其入声是与生俱来的,因此用粤语来读中国古诗词就特别有韵味。在客家话、潮汕话(闽语)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尤其是中古语言。

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现代粤语的语法,如“水大”、“菜干”、“人客”、“鸡公”、“鱼生”等,将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后作修饰成分的语法结构普遍存在。

特征

发音系统

粤语发音系统较复杂,最多有20个声母,94个韵母。

声母

粤语有20个声母:

b[p]帮;p[pʰ]滂;f[f]敷;m[m]明;d[t]端; t[tʰ]透;n[n]南;l[l]来;z[ts]精;c[ts]清;s[s]心;g[k]见;k[kʰ]溪;gw[kʷ]光;kw[kʷʰ]规;ng[ŋ]牙;h[h]好;j[j]盐;w[w]魂;[Ǿ]安

(注:[]内为国际音标符号,左侧为粤语拼音符号,右侧为例字)

声调

九声六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九声各自代表字有:诗(si1);史(si2);试(si3);时(si4);市(si5);事(si6);色(sik1);锡(sik3);食(sik)。

实际上阴入、中入、阳入声调的音高,与阴平、阴去、阳去是一样的,不过是用-p、-t、-k韵尾的入声字用以区分。由于声调的定义,是包括抑扬性(即实际音高)和顿挫性。而入声韵尾-p、-t、-k正是影响了其顿挫性。因此,即使只以1至6的六个数字标示,我们仍然要说是有九个声调,或者说有“九声六调”,不能称作只有六个声调。

六个调值的代表字为:周(zau1);口(hau2);店(dim3);河(ho);姆(mou5);渡(dou6)。

把声调形象化地绘成一个图表,使人较容易想象出这六个声调的分别。

特点

保留大量古汉语成分

在标准粤语/粤语广州话中保留有许多古老发音,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粤语中保留有修饰成分后置及倒装等语法项目。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在上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单音词的倾向。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偏于一隅的广东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 。

第一及第二人称用“我”、“你”,与官话相同。第三人称不用“他”,而是“渠”(俗写“佢”;东汉《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跟吴语一样。复数人称不用“们”,而是端系的[taʔ]或[ti](现代粤语写作“哋”,本字为“等”,见圣公会的公祷书)。粤语用“系”而不用“是”来代表正面答复,“系”是明清两代常用字。这些字眼在主流官话中逐渐淘汰,但仍偶现于书面语,例如李俨《中算史论丛》第一册(1955年版本,第210页)提及18世纪数学家Issac Wolfram 时,就写为“渠系荷兰炮队副队长”。

在文言文和现代粤语中,“卒之、畀”都等同“终于、给予”的意义。古代常用的“文钱”,粤语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用通假字“蚊”)。“寻日”(昨日)的“寻”可追溯至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中的“寻”,解作“不久前”。“几多”(多少)、“几时”(何时)则可追溯至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有些现代粤语虽可溯古,但古今用法有异。上表中《尚书》“惟天阴骘下民”一句的阴骘,本指默默保护,后来则演化为功德之意。道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就是说文昌帝君训示人们要“广行阴骘”。之后阴骘又衍生出阴功与阴德两个同义词。明人方汝浩于《东度记》当中,就将这3个词语交替使用,然而民间相学又出现所谓“阴骘纹”,并且称凡有此纹者,必然坏事做尽。前述3个同义词,也出现了歧义,其中阴德仍然是指功德,但是阴骘一词则改变成为贬义。《红楼梦》第73回写到“救人急难,最是阴骘事”,指的本是好事,但是现今粤语所谓的“阴骘事”改变成为缺德事的意思。至于阴功一词,就像普通话中“好容易才……”与“好不容易才……”是同义一样,现代粤语之中,无论说“真系阴功”抑或“真系无阴功”,都是凄惨、可惜之意。

遗留有古南越语成分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中原人与南越族原住民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相互渗透。现代粤语中仍含有南越语成分,表现在词汇方面,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粤语跟现代壮语在日常用语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词有不少。这些词到底是古汉语的来源,还是古越语词汇遗存,又或者根本就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借入了古汉语的这些固有用词而导致人们认为粤语中的这些词汇是古百越语的来源,已无从考证。目前粤语的这些在古汉语文献中没有被记载过的词汇约有20%,比重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

吸收外来词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广州从清朝起已出现外来语,而到香港殖民地史时期,香港粤语(港式粤语)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影响着广东境内粤语区。这些外来词很多普通话没有吸收,如“士多”(store,siː22 tɔ55),即“小卖部”;有的是吸收了但译法不同,如“沙拉”在粤语中是“沙律”(saa1 loet6);不少外国人名在粤语中的译法亦与汉语北方话存在很大差别,如第43任美国总统George Bush在普通话中翻译成“布什”,中华民国语文译作“布希”,香港粤语则翻译成圆唇的“布殊”(bou4 syu1)。这些译名常需用当地语言发音才与原音接近。

广东话相关榜单
中国十大方言排行榜 汉语七大方言有哪些 这些地方话你知道几种
中国十大方言名单如下:官话方言、闽方言、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徽州方言、平话、广东话、晋语,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名 全国最难听懂的地方话 最难听的方言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名单如下:福州话、温州话、海南话、客家方言、莆田话、江山话、江淮官话泰如片、潮汕话、广东话、雷州话,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中国十大方言排行榜 汉语七大方言有哪些 这些地方话你知道几种
中国十大方言名单如下:官话方言、闽方言、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徽州方言、平话、广东话、晋语,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名 全国最难听懂的地方话 最难听的方言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名单如下:福州话、温州话、海南话、客家方言、莆田话、江山话、江淮官话泰如片、潮汕话、广东话、雷州话,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语言
  • 地方风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粹
  • 网络流行语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型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年夜饭
  • 方言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传统民俗
  • 赛马会
  • 灯会
  • 庙会
  • 公共服务
  • 城市景观设施
  • 热门文章
  •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
  • 中国十大方言
  • 河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安徽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上海市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福建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西安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新疆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山西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杭州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世界十大最好听的语言
  • 广西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成都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世界十大最容易学的语言
  • 中国著名庙会
  • 热门词条
  • 1
    雷州话
  • 2
    江山话
  • 3
    晋语
  • 4
    闽方言
  • 5
    江淮官话泰如片
  • 6
    温州话
  • 7
    海南话
  • 8
    潮汕话
  • 9
    广东话
  • 10
    客家方言
  • 11
    湘方言
  • 12
    官话方言
  • 13
    平话
  • 14
    徽州方言
  • 15
    赣方言
  • 16
    吴方言
  • 17
    莆田话
  • 18
    福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