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初月帖

《初月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也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该墨迹为唐摹本,草书,8行,61字,其以质朴和随意性给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笔章草的魅力,并且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点画狼藉,锋芒毕露,或似竹叶,或似兰蕊,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使得此帖的整个面貌错落跌宕、变幻莫测。
中文名
初月帖
类型
书法
作者
王羲之
目录
初月帖介绍

基本介绍

《初月帖》是东晋王羲之作品,墨迹为唐摹本,草书,8行,61字。《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2011年4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之一为王羲之草书《初月帖》,志号为:2011-6,图序为(4-2)T。

《初月帖》为《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宣和书谱》卷十五著录帖目。

内容介绍

法帖释文

释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大意

近期一直想写这封信,但因没有邮差,没法寄信(所以耽搁到现在)。昨天到达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来信,即使相隔遥远,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嘱托您,近来还好吧?我却突然生病,身体十分差。刚刚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写到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备注

《初月帖》起首称“初月”,即“正月”,避王羲之祖父“王正”之讳。由首句“山阴羲之报”而知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351年(东晋穆帝永和七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初月帖》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初月帖》帖文中“停行”,一释作“济行”;“不办”,一释作“不辨”;“旦得去月十六日书”中的“旦”字,一释作“且”字。

作者介绍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鉴赏评价

绞转笔法

东晋,在王羲之《初月帖》、《十七帖》等作品中,章草发展为今草,同时绞转笔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初月帖》,假使不把作品中的点画当作线,而是书作各种形状的块面来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块面形状都比较复杂。块面的边线是一些复杂的曲线和折线的组合,曲线遒美流转,折线劲健挺拔,同时点画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墨色似有从点画边线往外溢出的趋势,沉著而饱满。这种丰富性、立体感都得之于笔毫锥面的频频变动。作品每一点画都像是飘扬在空中的绸带,它的不同侧面交迷著、扭结著;它彷佛不再是一根扁平的物体,它产生了体积:这一段的侧面暗示著另一端侧面占有的空间。这便是“晋人笔法”,它是绞转所产生的硕果。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丧乱帖》、《孔待中帖》等,同《初月帖》一样,都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杰作。据此,可以确定判断笔画是否运用绞转的标志。不同的笔法,形成点画不同形状的边廓:平行边廓,为平动所产生;大致对称的渐变边廓,为摆动或提按所致;而非对称的曲线边廓,则是绞转才能产生的特殊效果。如《初月帖》中“遗”、“慰”、“过”、“道”、“报”和《频有哀祸帖》中“频”、“祸”、“悲”、“切”、“增”、“感”等字,可作为绞转笔法的范例。这些字迹边廓变化的丰富、微妙。后来人们想用“中锋”来追蹑晋人笔法,却不知由于绞转的结果,锋端并不顺著点画走向简单地移动,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处于点画之中,时而又移至点画边廓。因此,这种笔法既不能称之为“中锋”,也不能称之为“侧锋”,如果强以名之,或许可称之为“复合锋”。这正是点画边廓产生丰富变化的原因。

笔法发展的一条清晰线索从直线摆动到弧形摆动,从简单摆动到连续摆动,从绞转的成立到绞转的熟练运用。从陶片文字到侯马盟书,从秦律简到居延汉简,从武威医简到《平复帖》、《初月帖》——其间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但笔法递嬗的痕迹却是如此清晰,没有哪个时代的笔法能离开前代笔法的影响,也没有哪个时代的笔法不在前代笔法的基础上有所增损。这是一个从来不曾间断的过程。曾经被认为神秘莫测的笔法,一开始便处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曲势笔意

《初月帖》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悴”,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悴”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

字组分析

《初月帖》以质朴和随意性给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笔章草的魅力。全帖点画狼藉,锋芒毕露,或似竹叶,或似兰蕊,尾款一点一画皆非直过,而是穷尽变化。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欹斜平正皆随性情和字形而定,行距错落跌宕,变化莫测,使王羲之颇受压抑的暮年在笔墨之中得到尽情抒发,具有气贯神定的感人力量。

《初月帖》便是王羲之变法之后的代表性作品。

首先,他将隶书、行书揉合为草书,强调线条的浑厚生动,以一种艺术感极强的随机态度对待提按、顿挫,绞转和行笔的力度、方向、节奏和空间切割,使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轻重坚柔、光润滞湿的墨痕,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线条中流动着书家的缕缕情思和艺术感觉,这种创造性的可视语言映衬出书家的精神意志和个性风貌。

开头“初月”二字,用笔大胆,“初”字末笔直接“月”字一撇组成一道很长的弧线,奔放开张,形成第一字组;接下来变换其书写节奏,徐徐放缓;“十”字成方行,横向与“初月”反差较小,字间上下留空白处,形成单字组第二组。“二日”横向紧缩,收的很紧,但为了协调上文纵向较长,笔画饱满,雍容大度,且具风采,组成第三组。“山阴”二字就有了新的变化,“山”字因字取形横向放开,纵向收紧,寥寥三笔,顾盼生情,“阴”字横向稍宽左高右低且与“山”字中间留有余白,正应古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意成第四组。“羲”为第五组,字略大,在笔画的处理上疏密反差较大,像刻意为之,稳住阵角。此行成左弧形线。

第二行呈左弧线,行列较宽。第六组,起笔速度很快,“之”小“报”大,“之”字横向紧缩,与“报”实连,丰润洒脱,刚劲而意敛。第七组,舔笔润墨,留一空白处,逆行入笔,书就“近欲”二字。第八组,意连“遣此”二字,字型向左摆动,其过渡空间与上一空间相似,如没有“遣”字中间一长竖去破其空白处,也许空间构成是雷同的。“书停”二字紧连“此”下,字势继续朝左倾斜,“书”静“停”动,一静一动,趣味天成,组成第九组。

第三行行列呈垂直线状。“行无人”三字一气合成,潇洒奔放,完全放开,直抒胸臆,与第二行呼应,形成空与实的对比,构成第十组。冷静少许,观前顾后,承上启下,不温不火,书就“不”字,单字十一组。留空兼顾第二行,对准主轴线,速度渐渐加快,“辨”留小空白与“遣信”组成十二组。留白,夸张变行“昨”,单字组成十三组。

第四行,整行向右斜。“至此”二字与第二行“之报”用笔结字相似,空间构成有别,成十四组。“且”单字为十五组。“得”与“且”用笔相同,字势相似,兼顾第三行的奔放,多了几分雅气,以静制动,蕴藏无限哲理,让人联想翩翩,回味无穷,构成十六组。“去月”为十七组,有舔墨意,用笔结字与开篇相同,两条长弧线遥相呼应,暗合“一字乃终篇之规”意。“十六”为十八组,“十”向左跌,“六”向右摆动。“日”紧跟“六”下,归复平正,但是整行向右倾斜,顺其自然。

第五行还是向右斜。“书”为十九组,较小,但字势开阔,上紧下松,一变平和面目。“虽远”成二十组,“虽”轻“远”重,缠绵多情。“为慰”,第二十一组,“为”横向放开,“慰”竖长,自然和谐。“过属”为二十二组,墨色浓黑,笔画饱满,顾及“月”字长线,留白后且有收意。“卿佳”二十三组,上挤下开,像一字,爽朗之余给下一行做好了伏笔。

第六行与第五行行列较大,呈垂直状。“不吾”为二十四组,两字各具风采,“不”宽“吾”长,自信洒脱,意境高远。“诸患”,二十五组,纽转翻绞,不经意间偶然天成,且自然天真。“殊劣殊劣”,二十六组,激情所至,破锋入笔,行笔中逐渐调整锋芒,于方于圆,行云流水,“方”,二十七组,形如岸边山石,磅礴威严,与流水相映成趣。

第七行,行列成垂直状。“涉道”,二十八组,字势恣肆,犹癫狂百态,似九曲迂回,波澜不惊。“忧”,二十九组,单字成组,承上启下,用笔最狠,字形略长,删繁就简,险中求稳。“淬”,单字,三十组,稳重开张,叛上易下,笔墨语言已发挥到了极致。“力不”,三十一组,于“淬”相似,变化较小,舒缓沉着,却又紧锣密鼓,酝酿排比意蕴,给下一组险绝造势。“具”单字,三十二组,极似一“努”势,得势忘形,一泻千里,真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八行,半行。字列垂直。“羲”,单字,三十三组,如果说前面已经过飞瀑直下的话,那么“羲”字则为汹涌澎湃浪花,力感全被柔韧所淹没。“之报”三十四组,“之”小“报”大,迂回环绕,百折不挠,与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境暗合。

短短六十一字,共用了三十四个字组。字组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变化极为丰富,最明显的是上下之间的距离,如第三行第十组“行无人”密,十二组“办遣信”也密,中间第十一组“不”字上下留很大一处空白,“之报”密,“遣此书停”也密,中间“近欲”二字上下留白;再如前五行下半部分密,上半部分间隔较大,于是形成块面的疏密对比,显得非常活泼。行列不在垂直线上,而在于左右摆动,形成错落关系。如第二行列第六组“之报”与第七组“近欲”向右斜,第八组“遣此”与“书停”却向左斜,感觉非常丰富,有一种曲径通幽的美感。顾盼关系,如“十七组“去”向左倾,“月”向右倾,十八组“十”向左倾,“六”向右倾,“十”则写得比较挺直,显的很灵动,象一首律诗,平平仄仄,抑扬顿挫,富有节律感。

章法变化

《初月帖》在章法上行列的构成上是先左弧线,制造矛盾,接下来行列右弧线再次激化矛盾,第三行垂直线化解矛盾,第四行制造矛盾,第五行列加深矛盾。隔离,第六行列化解矛盾,第七、八行直抒胸臆,表达理性的洒脱的人生追求与艺术境界。王羲之自云“结构者谋略也。”又云“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若龙蛇,相勾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从字义来看,笔法、字组、行列、章法及通篇的统筹都在“谋”字范围内,是理性的思考,意在笔先。启功《书法概论》谓:“王羲之所书此帖,其风格与《姨母帖》显然不同。行笔自然洒脱,气势连贯。梁陶弘景《论书启》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观《初月帖》的成熟程度,知当为中年的笔迹。”

其他信息

相关阅读

关于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又称《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唐代钩填本王羲之一门书翰。纸本墨迹卷,纵26.3厘米,横253.8厘米。

697年(唐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万岁通天帖》即十卷之一。

《万岁通天帖》中尤以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十卷本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二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火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火,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法帖“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董其昌语)。廓填墨迹本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目录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行草书;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职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书;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共七人十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

初月帖特种邮票

中国邮政定于2011年4月15日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详情如下:

志号:2011-6

邮票规格:38×50毫米

齿孔度数:13×13.5度

整张枚数:版式一12枚,版式二(宣纸品种)8枚(2套)

整张规格:版式一180×190毫米,版式二210×145毫米

版别:影写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设计者:王虎鸣

资料提供: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

印制厂:北京邮票厂首发地邮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邮政局,山东省临沂市邮政局,浙江省嵊州市邮政局北漳邮政所。

初月帖相关榜单
王羲之的代表作十大盘点 王羲之书法作品 书圣王羲之代表作
王羲之的代表作十大盘点名单如下:十七帖、《兰亭集序》、乐毅论、初月帖、黄庭经(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平安帖、丧乱帖、姨母帖、行穰帖,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中国书法十大名帖 中国传世名帖赏析 古代书法字帖排名
中国十大传世名帖名单如下:《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三希宝帖、《寒食帖》、《蜀素帖》、自叙帖、草书诗帖、《草书千字文》、《仲尼梦奠帖》、前后赤壁赋,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十大最贵书法作品 拍价最高书法 一个字值一台法拉利
中国十大最贵书法作品名单如下:砥柱铭、平安帖、局事帖、临唐怀素圣母帖、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洛神赋、草书杜子美壮游诗卷、西苑诗册页、为毓青词丈作诗、人事帖,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十大楷书 最有名的楷书字帖 中国楷书名帖大全
十大楷书名帖名单如下:玄秘塔碑、九成宫醴泉铭、颜氏家庙碑、胆巴碑、宣示表、黄庭经(书法作品)、瘗鹤铭、真书千字文、雁塔圣教序、崔敬邕墓志,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天下十大行书 中国行书名帖排行 最有名的行书字帖
十大行书名帖名单如下:《兰亭集序》、《寒食帖》、《祭侄文稿》、《蒙诏帖》、《韭花帖》、伯远帖、《唐欧阳询书张翰帖》、《宋李建中书谘册》、《蜀素帖》、《松风阁诗帖》,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十大隶书碑帖 经典隶书名帖排行 隶书最有名的碑刻
十大隶书名帖名单如下: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颂、史晨碑、乙瑛碑、西狭颂摩崖石刻、衡方碑、鲜于璜碑、华山碑,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十大草书 历代草书名帖排行 草书最有名的字帖
十大草书名帖名单如下:古诗四帖、自叙帖、中秋帖、草书诗帖、《草书千字文》、冠军帖、赠张抱一草书诗卷、十七帖、书谱、诸上座帖,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最有名的十大碑帖 历代经典碑帖排行 古代著名碑帖有哪些
十大经典碑帖名单如下:曹全碑、张猛龙碑、石鼓文、瘗鹤铭、九成宫醴泉铭、郑文公碑、泰山刻石、孔庙三碑、崔敬邕墓志、龙门二十品,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十大篆书作品 经典篆书名帖排行 篆书最有名的碑帖
十大篆书名帖名单如下:石鼓文、峄山刻石、散氏盘铭文、祀三公山碑、泰山刻石、东汉袁安碑、铙歌册、三坟记、吴均帖、白氏草堂记,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蔡襄十大书法代表作 蔡襄最好的楷书作品 蔡襄书法作品大全
蔡襄十大书法作品名单如下:谢赐御书诗、澄心堂纸帖、昼锦堂记、陶生帖、虹县帖、扈从帖、大研帖、谢郎帖、蒙惠帖、万安桥记,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褚遂良十大书法代表作 褚遂良最好的楷书作品 褚遂良书法作品大全
褚遂良十大书法作品名单如下: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大字阴符经、倪宽赞、褚摹兰亭序、文皇哀册、潭府帖、家侄帖,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虞世南十大书法代表作 虞世南最有名的作品 虞世南书法作品大全
虞世南十大书法作品名单如下: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汝南公主墓志铭、演连珠、贤兄帖、虞摹兰亭序、去月帖、积时帖、大运帖、疲朽帖,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张旭十大书法代表作 张旭最好的草书作品 草圣张旭书法作品大全
张旭十大书法作品名单如下:《草书心经》、《古诗四帖》、《尚书省郎官石记序》、《李青莲序》、《自言帖》、《肚痛帖》、《残秋入洛阳帖》、《晚复帖》、《十五日帖》、《断千字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王献之十大书法代表作 王献之最有名的书法 王献之书法作品大全
王献之十大书法作品名单如下:鸭头丸帖、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送梨帖、地黄汤帖、廿九日帖、鹅群帖、卫军帖、鄱阳归乡帖、承姑帖,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黄庭坚十大书法代表作 黄庭坚最有名的书法 黄庭坚书法作品大全
黄庭坚十大书法作品名单如下: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帖》、《砥柱铭卷》、《黄州寒食诗卷跋》、《经伏波神祠诗卷》、《廉颇蔺相如列传》、《花气薰人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寒山子庞居士诗帖》、《送四十九侄诗帖》,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苏轼十大书法代表作 苏轼最有名的书法作品 苏轼书法作品大全
苏轼十大书法作品名单如下:《寒食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人来得书·新岁展庆帖》、赤壁赋、《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治平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春中帖》,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书法作品
  • 书法家作品
  • 书法家
  • 书法书籍
  • 书法培训机构
  • 书法博物馆
  • 名帖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 隶书
  • 篆书
  • 碑帖
  • 绘画作品
  • 艺术作品
  • 名画
  • 名人画作
  • 艺术家作品
  • 牡丹国画
  • 山水国画
  • 梅花国画
  • 热门文章
  • 十大经典碑帖
  • 十大楷书名帖
  • 王羲之的代表作十大盘点
  • 十大草书名帖
  • 王献之十大书法作品
  • 欧阳询十大书法作品
  • 十大隶书名帖
  • 赵孟頫十大书法作品
  • 张旭十大书法作品
  • 中国十大传世名帖
  • 颜真卿十大书法作品
  • 怀素十大书法作品
  • 苏轼十大书法作品
  • 褚遂良十大书法作品
  • 十大行书名帖
  • 热门词条
  • 1
    赤壁赋
  • 2
    十七帖
  • 3
    快雪时晴帖
  • 4
    《兰亭集序》
  • 5
    行穰帖
  • 6
    草书心经
  • 7
    西苑诗册页
  • 8
    为毓青词丈作诗
  • 9
    房玄龄碑
  • 10
    姨母帖
  • 11
    前后赤壁赋
  • 12
    《蒙诏帖》
  • 13
    石门颂
  • 14
    曹全碑
  • 15
    皇甫诞碑
  • 16
    《湖州妙严寺记》
  • 17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 18
    瘗鹤铭
  • 19
    衡方碑
  • 20
    十五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