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元青花凤首扁壶

元青花凤首扁壶,1970年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区元代窖藏,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首都博物馆。这种青花凤首扁壶共两尊,为鸾凤(雌雄)各一尊。北京首都博物馆现存为鸾(雌),另一尊凤(雄),现存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这件鸾(雌)高18.7厘米、底径4.5厘米、口径4厘米,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此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该壶造型生动别致,动感突出,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瓷珍品。
目录
元青花凤首扁壶介绍

背景资料

中国的古玩瓷器在全世界收藏者众多,尤其是明清以后的器物收藏。

完整的元代青花瓷器很少,有数可查。据不完全统计,国外有元青花藏品200余件,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和伊朗,少数分布在德国、英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国内收藏的元青花完整器件约100多件,可谓之物稀为贵。

元代,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中东地区重新兴起了对中国青花瓷的需求。景德镇作为元代瓷业的发展中心,利用中东进口的钴料,烧制成功了胎体洁白、釉色纯净、青花色泽浓艳青翠的青花瓷器,以供出口。

所以元青花的造型和纹饰上,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许多阿拉伯地区的风格,如大盘、大碗、大钵、扁壶,如繁密而结构严谨的结构布局,如近似"阿拉伯式花纹"的缠枝花卉等等。

随着人们审美兴趣的转移与提高,元代青花为国内市场所渐渐接受,成品价值与质量日渐提升。

元代短短九十多年,竟产生如此成熟精美的青花瓷器,本身就能引起人们,特别是陶瓷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作品简介

2009年3月20日,两尊青花凤首扁壶首次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上共同亮相。此次展览除鸾凤两尊元代青花扁壶,共展出元代青花器物73件。

代表器物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出土时间:1970年

文物尺寸:高18.7厘米 口径4厘米

出土地点: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居住遗址

文物描述: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该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白地兰花,色彩鲜艳,清新雅致,主题突出,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此类飞凤牡丹纹饰在宋代定窑、耀州窑、景德镇中经常使用,元、明、清三代这种纹饰久盛不衰。用凤首、凤尾构成壶的流和柄,以这种立体表现手法与壶体平面绘画的凤首有机的结合,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可谓造型生动别致,动感突出,独具匠心。凤首扁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采用模制成型,壶柄以手捏塑成型,壶体为雕镶成型法,最后琢成整体。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件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类器型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等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型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1970年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刚出土时16件瓷器都很完整,但其中几件出土后都逐一破碎,这件青花扁壶即在其中。

本次出土文物中,元青花凤首扁壶出土后破损最为严重,遂对其进行重点修复。48块碎片粘成的首博镇馆之宝

2004年秋,该青花凤首扁壶送抵上海博物馆由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修复,整个过程历经13个月。

蒋先生使用加温的方法,将扁壶拆开后发现青花凤首扁壶出土时已经碎成48片。最大的13×6厘米,最小的为2厘米左右,仅如指甲般大小。令蒋先生不解的是,在粘接完整后发现器物平放向前倾斜3至5度。壶柄上方有一小环施釉不全,呈露胎状,原来该件国宝出窑后就存在缺陷,也许正因此流散人间。另外粘接后仅仅高18. 7厘米的椭圆小壶,全身残缺孔洞达17处。蒋先生对其残缺部位进行了重点“美容”,就是用现代高科技的无色无味环氧树脂加填充料配制腻子补缺,最后再用高分子油漆颜料喷涂底色、绘画纹饰等工序,使这件镇馆之宝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后再次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站在元代的青花瓷器面前,我们呼吸着那个年代的文明空气同时,在那些历史符号下,慢慢的读懂了其自身每一个生命的气息,这正是此尊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魅力。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出土时间:1999年

文物尺寸:高18.5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8.2厘米、腹径17.2厘米、重660克、足径4.3×8.2厘米

出土地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

文物挖掘人:新疆的回族残疾农民马忠,经名“哈开”。(于自家农田挖掘出土后,在1999年6月18日正式上交当地文物部门)

文物描述: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胎骨洁白,釉质莹润,白色中闪青。该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白地兰花,色彩鲜艳,清新雅致,主题突出。花纹位置与首博器物鸾基本一致,但凤尾部样式略不同;壶身器形基本完整,仅壶流稍残,壶柄残缺。

与君初相识 犹如故人归

——一鸾一凤青花扁壶聚首北京

照片提供:范建伟

作者:袁郁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此前种种为今日,重逢不觉已千年。上月中旬,“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由国内著名古陶瓷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修复的首博镇馆之宝“元青花凤首扁壶”,与新疆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凤首扁壶”在展览中“团聚”。这对造型相同,纹饰对称的青花重器唯凤尾之纹饰不同,前者为卷草纹,后者为锯齿纹,有学者认为是"一鸾一凤"。千年沧桑、朝代更迭,这对青花扁壶今日聚首,令人唏嘘。

1970年,首博所藏凤首扁壶在北京市鼓楼窖藏出土,当时碎为48片。2003年,国内著名古陶瓷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受首博之托,对凤首扁壶进行修复。据蒋先生回忆,这件扁壶虽然造型优美奇特、纹饰生动、釉色莹润,然而破损却相当严重,48块碎片,大如手掌,小如黄豆,另有17处缺“肉”。历经数月,在蒋先生的精心修复下,凤首扁壶不仅重获完整之身,而且残缺的青花纹饰、釉面苏麻泥青下凹结晶斑点一一重现,凤首扁壶这才得以重生。

成对展出的凤首扁壶成为这次展览的焦点,驻足停留、细细品鉴,莫不是一种享受。这对凤首扁壶具有鲜明的元代特征:胎骨坚致、釉质肥厚莹润,进口的苏麻泥青料让青花发色浓艳青翠,且有明显的“铁锈斑”特征。虽然隔着玻璃展柜,但源于金银器造型的扁壶散发着浓郁的塞外风情,塑成凤首造型的壶流简洁而生动,青花勾画的羽毛灵动而飘逸,壶身下部的缠枝花卉纹疏朗有致,整幅画面就好似凤凰飞翔于百花之间。仔细分辨,“鸾凤青花扁壶”略有差别:首博所藏“鸾壶”器身的纹饰略大,而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的“凤壶”纹饰略小;“鸾壶”青花酣畅淋漓,而“凤壶”青花略有晕散;前者出土北京,而后者出土万里之外的新疆。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鸾凤青花扁壶”这第一次的聚首,许是经过了千年的等待。只是,“凤壶”壶身的残缺让这样的相见留有遗憾。期待有一天,能有一双如蒋先生般的妙手,能弥补这份缺失,让这“一鸾一凤青花凤首扁壶”鸾凤和鸣、永不分离!

元青花凤首扁壶相关榜单
首都博物馆十大文物 首都博物馆必看展品 首博的镇馆之宝有哪些
首都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名单如下:西周伯矩鬲、元鲜于枢行草《韩愈进学解》卷、西周班簋、西周堇鼎、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元青花凤首扁壶、西晋佚名楷隶书《孝经》卷、骊山避暑图、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清乾隆御制碑,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首都博物馆十大文物 首都博物馆必看展品 首博的镇馆之宝有哪些
首都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名单如下:西周伯矩鬲、元鲜于枢行草《韩愈进学解》卷、西周班簋、西周堇鼎、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元青花凤首扁壶、西晋佚名楷隶书《孝经》卷、骊山避暑图、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清乾隆御制碑,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博物馆
  • 镇馆之宝
  • 国宝
  • 故宫宝物
  • 卢浮宫镇馆之宝
  • 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
  • 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
  •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
  • 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
  • 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 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
  •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
  • 广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 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
  •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 吉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
  •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 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
  • 河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
  • 热门文章
  • 首都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南越王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 吉林省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西藏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辽宁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 南京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 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 云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澳门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三星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贵州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 热门词条
  • 1
    西晋佚名楷隶书《孝经》卷
  • 2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
  • 3
    元青花凤首扁壶
  • 4
    骊山避暑图
  • 5
    西周伯矩鬲
  • 6
    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 7
    元鲜于枢行草《韩愈进学解》卷
  • 8
    西周班簋
  • 9
    西周堇鼎
  • 10
    清乾隆御制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