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妊娠腹痛

妊娠腹痛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或下腹疼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尚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者,类似西医先兆流产。妊娠腹痛的发病机制,要点在于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故又名“胞阻”,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者。若痛久不止,病情加重,也可损伤胎元,甚则发展为堕胎、小产。预防调护:孕期避免劳累、持重、登高、剧烈活动;慎房事;注意饮食调节,宜食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注意阴部卫生等。
目录
妊娠腹痛介绍

妊娠腹痛,中医病名。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或下腹疼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尚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者,类似西医先兆流产。一般预后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势日进,也可损伤胎元,甚则发展为堕胎、小产。

名词解释

是指妊娠期间因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以小腹疼痛为主证的疾病,称“妊娠腹痛”。亦名“胞阻”,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者。

历史沿革

1.胞阻一病,首见于汉《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仲景在论述漏下、半产后因续下血不止及妊娠下血三种均可引起阴道流血病证的简略鉴别诊断后,拟立妊娠期阴道下血又见腹中痛者为“胞阻”,同时还讨论了妊娠期间孕妇里气虚寒或湿阻血滞所致“怀娠六七月山……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及“妇人怀妊,腹中疴痛”的证治方药,为研讨本病奠立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基础。

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侯·妊娠腹痛候论》“腹痛皆由风邪入于腑脏,与血气相击搏所为,妊娠之人,或宿挟冷疹,域新触风邪,疴结而痛。”《妊娠小腹痛侯》又指出“由胞络宿有冷,而妊娠血不通,冷血相搏,故痛也”。以今天的观点看来,单纯因风邪入中而致妊娠腹痛者,巳属鲜见。然而巢氏所论从孕妇素体状况、致病因素、妊娠生理,病机病位诸方面对本病进行系列分析,其“腹痛不已……致伤损胞络,则令动胎也”的见解,对本病与胎动不安病证间的转化联系已有了明确的认识,于临证施治妊娠腹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宋·陈自明编辑,明·薛立斋补注《校注妇人良方·妊娠疾病门·妊娠小腹痛方论》录载“妊妇小腹作痛……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清肝火而愈”的验案,又为妊娠腹痛的病因证治提出了新见解。

4.后世医籍论妊娠腹痛,各家多宗张仲景、巢元方诸说,补充了一些治疗方药。进一步充实了本病证治内容。如《陈素庵妇科补解》冷血相搏少腹痛用归艾饮,《徐灵胎医书全集》疗血虚气滞不能运化以养胎而腹痛者,投香砂四物汤及黑逍遥散加木香、香附,即其例也。

5.清·阎诚斋《胎产心法·诸痛论》所云“如不时腹痛,名曰胎痛,有血虚气滞二因,然血虚者居多”突出了血虚而致妊娠腹痛的病因。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先兆流产基本相同。

病因

妊娠腹痛的发病机制,要点在于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正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所云:“胞阻者,胞脉阻滞,血少而气不行也”。然阻滞或失养,有虚实之分,虚者因血虚、气弱、阳衰而致,实则有气郁、血瘀所起。病变在胞脉、胞络,胎元未受损。但若腹痛不已,反复发作者,可进一步损伤胎元,致胎动不安,甚或堕胎小产。

病机

1.血虚 素体血虚或脾虚化源不足,妊娠后血聚子宫以养胎,阴血益虚,胞脉失养致小腹疼痛。若血虚气弱,血少于畅行,气虚无力帅血,胞脉迟滞作痛。

2.气滞 素体忧郁,孕后血下养胎,肝血偏虚,肝失所养而疏泄失司,或孕后情志内伤,肝失条达,气性不畅,或胎体渐大,有碍气机升降,而生郁滞。气滞则血行受阻,胞脉不通,遂致小腹疼痛。

3.虚寒 素体阳虚,孕后复感寒邪,胞脉失于温煦,有碍气血畅行,遂致腹痛。

4.血瘀 宿有症瘕,孕后或因气滞、或因寒凝,使瘀阻冲任、子宫、胞脉、胞络,不通则痛,遂致腹痛。

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1.在妊娠期间,出现下腹疼痛,一般不甚剧烈,但常反复发作者为主要诊断依据。检查多无明显的体征。

2.病史: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

3.临床表现:妊娠期出现小腹部疼痛,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冷痛不适,或小腹连及胁肋疼痛。

病证鉴别

孕期腹痛,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不可轻率的作出妊娠腹痛的诊断。常需与异位妊娠、胎动不安等鉴别。此外,还要与妊娠期的内外科疾病(如胃脘痛、慢性阑尾炎)作鉴别。

1.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与妊娠腹痛均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尿或血hCG检查阳性,异位妊娠在破损前也出现小腹疼痛。两者可通过B超检查以鉴别是宫内孕或宫外孕,异位妊娠破损后,腹痛剧烈呈撕裂样,并有晕厥、出冷汗、心悸等休克症状,可通过妇科检查、B超、后穹穿刺等检查以鉴别。

2.胎动不安 除小腹疼痛外,同时有腰痛、小腹下坠、阴道出血等症状。

3.堕胎、小产 其小腹呈阵发性疼痛,阴道出血由少到多,最后胚胎或胎儿自然陨堕娩出。可与妊娠腹痛仅有小腹疼痛相鉴别。此外,还应与妊娠合并附件炎、妊娠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孕痈(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孕期饮食积滞所致腹痛等疾病相鉴别。

相关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变软,腹部柔软不拒按,或得温痛减。

2.辅助检查:必要时作血常规、B超、后穹穿刺等检查,以除外其他疾病的腹痛。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主要病因病机是血虚、虚寒、气郁、血瘀。应根据腹痛的性质,结合兼证,辨其虚实。虚痛者多绵绵作痛,实痛者多为胀痛。一般来说,绵绵而痛,按之痛减为血虚;小腹冷痛,得热痛减者为虚寒;胀痛,拒按者为气滞;刺痛,拒按,素有瘕瘕者为血瘀。

治疗原则

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使胞脉气血通畅而达到止痛安胎目的。

证治分类

1.血虚证

主要证候: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或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

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代表方:当归芍药散加首乌、桑寄生。

方药: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2.气滞证

主要征候:妊娠后小腹疼痛,胸胁肿胀,或小腹胀痛,情志抑郁,嗳气吐酸,或烦躁易怒,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代表方:逍遥散。

方药: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薄荷、煨姜。

3.虚寒证

主要征候:妊娠小腹冷痛,喜温喜按,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腰酸,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滑。

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代表方:胶艾汤(《金匮要略》)。

方药:当归、川芎、干地黄、白芍、艾叶、阿胶、甘草。

4.血瘀证

主要征候:妊娠期小腹疼痛,痛处不移,拒按,或宿有症瘕,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滑。

治法: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代表方:桂枝茯苓丸(《伤寒论》)。

方药: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

转归预后

妊娠腹痛是孕期常见病,若不伴有下血症状,一般预后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势日进,也可损伤胎元,甚则发展为堕胎、小产。

预防调护

1.孕期应注意避免过于劳累、持重、登高、剧烈活动。慎房事,保持心情舒畅。

2.注意饮食调节,宜食易于消化又营养丰富之品。

3.孕后应注意阴部卫生,预防感染。

4.患病后应积极治疗,卧床休息,以免病情加重,促进本病及早康复。

文献摘要

《圣济总录·妊娠门》:妊娠脏腑虚弱,冒寒湿之气,邪气与正气相击,故令腹痛。痛不已,则伤胞络,令胎不安。治法宜袪散寒湿,安和胎气,则痛自愈。

《胎产新书·女科密旨》:孕妇腹中不时作痛,或小腹重坠,名曰胎痛,宜地黄当归汤主之。如不应,加人参、白术、陈皮。如因血气,加砂仁。因中气虚下坠而作痛,则服补中益气汤。

妊娠腹痛相关榜单
孕期十大高危疾病 妊娠期什么病最危险 妊娠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妊娠期十大高危疾病名单如下: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贫血、孕期胆汁淤积症、胎盘早剥、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妊娠呕吐、子晕、妊娠水肿、妊娠腹痛,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孕期十大高危疾病 妊娠期什么病最危险 妊娠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妊娠期十大高危疾病名单如下: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贫血、孕期胆汁淤积症、胎盘早剥、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妊娠呕吐、子晕、妊娠水肿、妊娠腹痛,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健康养生
  • 滋补/营养
  • 医疗/护理
  • 维生素
  • 常见病
  • 咳嗽药
  • 中成药
  • 癌症肿瘤
  • 常见大病
  • 痛风
  • 脂肪肝
  • 胆固醇高
  • 补钙
  • 补铁锌硒
  • 维生素D
  • 维生素a
  • 维生素C
  • 维生素E
  • 维生素B
  • 维生素b2
  • DHA藻油
  • 热门文章
  • 妊娠期十大高危疾病
  • 十大人参产地
  • 十大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 中国十大烟花爆竹产地
  • 富含虾青素的十大食物
  • 11月十大养生汤品
  • 香港十大活络油
  • 早泄必吃十大食物
  • 适合风寒咳嗽的10种止咳中药材
  • 新冠十大冷药方剂
  • 10种高端养生水果
  • 十大感冒常用药
  • 世界十大最可怕的整容失败案例
  • 中国宫廷十大补品
  • 可用于腰痛的10种中成药
  • 热门词条
  • 1
    妊娠腹痛
  • 2
    妊娠贫血
  • 3
    妊娠期高血压
  • 4
    妊娠水肿
  • 5
    子晕
  • 6
    胎盘早剥
  • 7
    妊娠期糖尿病
  • 8
    妊娠呕吐
  • 9
    孕期胆汁淤积症
  • 10
    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