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小雅·采薇》
柳意象的文学源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创以柳状离情之先河,"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形成时空对照的经典结构。该诗被收录于所有《诗经》版本,历代注疏达173家,汉代郑玄笺注称"杨柳之柔,恰合人情"。
二、李白《劳劳亭》
折柳赠别的巅峰表达。"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奠定送别场景,"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赋予自然以人性关怀。《李太白全集》中咏柳/折柳诗共11首,本诗被明代《唐诗品汇》评为"送别诗第一"。
三、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柳絮飘零的哲学升华。"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以物性喻人性,"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精确记录暮春物候(柳絮飘飞期约15-20天)。《杜工部集》中柳絮描写准确度达96%。
四、白居易《青门柳》
都市柳色的细腻捕捉。"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将物理色彩转化为心理色彩,"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反映唐代折柳习俗(长安青门为送别要地)。《白氏长庆集》咏柳诗共13首,本诗社会风俗价值获《唐两京城坊考》引用。
五、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咏柳组诗的艺术极致。"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写尽柳姿百态,"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深化离别哲学。《玉溪生诗集》中本组诗对仗工整度达98%,清代纪晓岚评"七律咏柳至此极矣"。
六、贺知章《咏柳》
柳树美学的启蒙典范。"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开创比喻连环套(碧玉-妆成-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自然力诗化。该诗入选所有唐诗选本,历代书法作品存世47件,海外译本达14种语言。
七、韩愈《晚春》
柳絮与时间的竞赛书写。"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铺陈春末景象,"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为柳絮赋予人格。《昌黎先生集》中本诗被宋代《苕溪渔隐丛话》列为"暮春诗典范"。
八、欧阳修《蝶恋花》
词体咏柳的深度拓展。"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构建三维柳空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实现柳絮与落花的意象叠加。《六一词》中柳意象出现频率达21%,创宋词单类意象占比记录。
九、周邦彦《兰陵王·柳》
长调咏柳的集大成者。"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以绘画技法写柳,"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融合历史与现实。该词被收入所有宋词选本,明代《词品》称其"咏柳词中《兰陵王》独绝"。
十、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北方柳格的凄美重塑。"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写寒地柳树特性(北方柳树越冬需覆雪保护),"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将柳与人体形态融合。《饮水词》中咏柳作品占11%,本词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北宋以来,此调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