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竹枝词九首》
作者:刘禹锡(唐代)
上榜理由:竹枝词文体奠基之作,全组九首,全面描绘巴蜀山水、男女情思与劳动场景。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以谐音双关脍炙人口。刘禹锡吸收民歌特色,开创文人竹枝词传统,后世效仿者超百家,影响深远。
2. 《西湖竹枝词》
作者:杨维桢(元代)
上榜理由:组诗百首(现存50余首),大规模记录元代杭州民俗。如“湖上女儿学琵琶,声声弹出断人肠”写乐伎生活,细节生动。杨维桢牵头组织《西湖竹枝词》唱和,参与文人达百余位,创竹枝词集体创作之最。
3. 《汉口竹枝词》
作者:叶调元(清代)
上榜理由:全诗292首,系统性描绘汉口商埠风貌,涵盖市井、行业、节庆等。如“米市都居米厂台,砌成白石净无埃”写粮食贸易盛况。该作被誉为“清代汉口社会百科全书”,字数超万言,数据规模居竹枝词前列。
4. 《成都竹枝词》
作者:杨燮(清代)
上榜理由:组诗50首,聚焦成都民俗与城市化进程。如“锦城春色丽如霞,鼓乐喧天嫁女儿”记婚嫁习俗。诗中提及茶馆、戏园等场所超20处,具极高民俗学价值,是清代巴蜀文化的精准切片。
5. 《扬州竹枝词》
作者:董伟业(清代)
上榜理由:全诗99首,全面刻画扬州盐商文化、市井生活。如“河桥灯火夜如昼,不卖闲书卖戏文”写夜市娱乐。该作语言诙谐辛辣,反映社会百态,后世注本超10种,流传度极广。
6. 《北京竹枝词》
作者:佚名(清代)
上榜理由:民间集体创作代表作,收录诗作超百首,记录京师节令、技艺、方言。如“喇嘛香车傍水涯,钟楼斜日影西斜”写宗教活动。其中《都门竹枝词》版本多达20余种,体现北京文化多元性。
7. 《岭南竹枝词》
作者:屈大均(清代)
上榜理由:开创性描绘岭南风物,如“椰树浆甜酒不如,木棉飞絮满街衢”写热带特色。屈大均作为方志学家,诗中涉及动植物、民俗超50类,具地理学与人类学双重价值。
8. 《沪城竹枝词》
作者:张春华(清代)
上榜理由:早期上海开埠风貌实录,全诗50余首。如“火轮船到吴淞口,旗帜飞扬欧美风”写西风东渐。该作记载洋行、教堂等新事物超30处,是近代上海转型的文学见证。
9. 《台湾竹枝词》
作者:谢金銮(清代)
上榜理由:首部系统描写台湾的竹枝词,组诗40首,记录原住民、移民、物产等。如“槟榔嚼罢口脂红,妹仔相招戏采风”写土著习俗。该作填补了台湾民俗诗歌空白,被多家方志引用。
10. 《江南采茶竹枝词》
作者:陈章(清代)
上榜理由:专题性竹枝词典范,全诗30首聚焦茶农生活。如“清明雨前采茶忙,女儿双手似蝶翻”写制茶工艺。诗中提及茶种、工具、工序等专业细节超20项,兼具文学与农业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