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屈原(约前340-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大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舍生取义典范。因坚持政治理想遭排挤流放,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悲愤投汨罗江殉国。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品格,以及"宁溘死以流亡兮"的决绝选择,开创了文人以死明志的传统。
2. 荆轲(?-前227年)
战国末期著名刺客,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毅然赴秦行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成为舍生取义的最佳注脚。虽然行动失败,但其"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3. 项羽(前232-前202年)
秦末起义领袖,兵败垓下后拒绝渡江逃生,选择自刎乌江。"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的悲壮话语,展现了他宁死不辱的英雄气节。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成为舍生取义的经典诠释。
4. 苏武(前140-前60年)
西汉使臣,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面对威逼利诱,持节不屈,在北海牧羊,"节旄尽落"仍不改其志。"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使他成为忠贞爱国、坚守气节的象征。
5. 诸葛亮(181-234年)
蜀汉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六出祁山,最终病逝五丈原军中。其"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奉献精神,展现了为理想奋斗至死的崇高境界。
6. 颜真卿(709-784年)
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七十六岁高龄奉命劝降叛将李希烈,面对死亡威胁慷慨陈词:"吾年且八十,官至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最终被缢杀,其忠烈之气贯日月,书品人品皆为后世楷模。
7. 文天祥(1236-1283年)
南宋末年抗元英雄,兵败被俘后,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屈。在狱中作《正气歌》,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从容就义时面南而拜,其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光耀千秋。
8. 方孝孺(1357-1402年)
明代著名学者,建文帝重臣。朱棣篡位后命其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身穿孝服上殿,痛斥朱棣,掷笔于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被诛十族,连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因坚守气节而付出最惨重代价的纪录。
9. 于谦(1398-1457年)
明代名臣,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保卫北京。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典故即出自其诗。虽含冤而死,但其"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吟》,正是其舍生取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10. 谭嗣同(1865-1898年)
清末维新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逃亡,慷慨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临刑前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为理想献身的浩然正气。
这十位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用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从屈原的投江明志到谭嗣同的慷慨赴死,他们或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或在道义与生命之间毅然选择前者,或在强权面前坚守气节。他们的牺牲精神证明:有一些价值远比生命更珍贵,有一些信念值得用鲜血来捍卫。这些英烈的精神遗产,至今仍在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们用生命书写的壮丽篇章,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