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叔敖(春秋楚国)——清廉宰相的典范
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虽居相位,妻不衣帛,马不食粟,家无余财。临终时嘱咐儿子勿受良田,只请贫瘠之地"寝丘"以免后人争夺。其"寝丘之封"成为廉洁自守的千古典范,被司马迁赞为"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2. 黄霸(汉代)——治民第一的能吏
西汉著名循吏,官至丞相。为政外宽内明,力劝农桑,节用殖财。在颍川太守任上八年,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其"米盐靡密"的施政风格,体现对百姓生活的细致关怀,班固称其"材长于治民",成为后世地方官的楷模。
3. 包拯(北宋)——铁面无私的青天
北宋名臣,以刚正不阿、断案如神著称。任开封府尹时,革除诉讼旧制,打开正门直受理状。执法不避权贵,京师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虽官至枢密副使,死后家无余财,其"包青天"形象成为司法公正的象征。
4. 海瑞(明代)——刚峰先生的铮铮铁骨
明朝著名清官,自号"刚峰"。任淳安知县时穿布袍、食粗粮,为母祝寿才买二斤肉。上《治安疏》直斥嘉靖帝"家家皆净",备好棺材诀别妻儿。死后仅余俸银八两,旧衣数件,连丧事都靠同僚凑钱办理,其刚直清廉旷古罕见。
5. 于成龙(清代)——天下第一廉吏
清初著名清官,从知县累官至两江总督。在罗城任上"插棘为门,累土为几",在直隶"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康熙帝亲书"高行清粹"匾额,誉其"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
6. 赵广汉(汉代)——强干廉明的能臣
西汉著名京兆尹,首创"缿筒"接受投诉。打击豪强,执法不避权贵,使"京兆政清,吏民称不容口"。虽最终被腰斩,但"京兆民号泣送者数万人",其"强干善政"与清廉作风深受百姓爱戴。
7. 狄仁杰(唐代)——断狱如神的良相
唐代名相,一年审理积案一万七千人无冤诉。任大理丞时执法公正,劝阻武则天大造佛像。虽居高位,生活俭朴,重病时武则天遣医送药,见其"笥中惟绛帐、素褥、寝衣而已",不禁感叹"真宰相也"。
8. 况钟(明代)——苏州百姓的"况青天"
明代苏州知府,任内削减重赋,改革弊政。三次离任三次被百姓联名请回,留下"况太守,民父母"的颂歌。正统七年卒于任上,"吏民聚哭,为立祠致祭",其清廉爱民事迹在《十五贯》中广为传颂。
9. 张伯行(清代)——"止饮江南一杯水"
清康熙年间著名清官,任福建巡抚时发布《禁止馈送檄》,申明"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调任江苏时百姓不舍,其"止饮江南一杯水"的誓言成为千古美谈。
10. 汤斌(清代)——"豆腐汤"巡抚
清初理学名臣,任江宁巡抚时每日采野菜佐食,市上一道豆腐便是盛宴,百姓称其"豆腐汤"。儿子见母鸡炖汤竟问"不知价几何",可见其家教之严。离任时行李仅一部《二十一史》,百姓万人焚香跪送。
这些清官廉吏以其高尚的官德和卓越的政绩,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他们或如海瑞刚直敢谏,或如于成龙清苦自守,或如包拯执法如山,或如汤斌俭朴律己,虽处不同时代,却共同诠释了"廉者,政之本也"的深刻内涵。他们的清廉故事不仅在当时感动朝野,更穿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推进廉政建设的今天,这些古代清官的高风亮节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们的精神将继续激励后人坚守清廉、勤政爱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