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土家族摆手舞

国家非遗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
遗产项目编号
Ⅲ-17
申报地区
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
目录
土家族摆手舞介绍

相关项目

1、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编号:Ⅲ-17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来凤县

(3)保护单位:来凤县文化馆

2、土家族摆手舞(湖南省),编号:Ⅲ-17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3)保护单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摆手舞),编号:Ⅲ-17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历史渊源

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据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见于史书的记载。

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这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以此认为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

二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专家考证,这武主伐纣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摆手舞“甩同边手”的特点是出于对“龙行虎步”的摩拟,其基本动作是表现白虎的。又说杜佑《通典》所载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与摆手舞中的“披甲”、“列队”、“拉弓射箭”等军事舞蹈如出一辙,故推断摆手舞与巴渝舞同源异支,当起源于周代。

三说起源于战争。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大体是说彭公爵主率部征战,为振奋军威,激励士气,遂令部下以歌舞诱惑敌人,或以摆手唱歌驱赶思乡之情。战斗凯旋后,这种摆手舞就流传到了民间。

四说土家人生性喜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

五说是古代土家先民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种“摆手”来健身壮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摆手舞。

六说恩施州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个舞佣,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摇摆,有的舞动长衫大袖。舞姿与现存的摆手舞的单摆、双摆、回旋摆、同边摆十分相似。说明在宋代,土家的摆手舞已十分成熟,并且是群舞。沿袭到清代,鄂西的《来凤县志》,湘西的《龙山县志》、《永顺县志》及文人诗词,都有对土家跳摆手舞的详细记录和实况描叙。

凡以上种种说法,都足以说明摆手舞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说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们从摆手舞的内容和特征上看,摆手舞应起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共同遵从的规律。

流行区域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及沅水流域一带,尤以酉水流域最为集中。在重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湖北来凤、恩施,贵州沿河、印江等地均有摆手舞活动的文献记载。古代摆手舞主要服务于祭祀、祈祷活动,祭祀对象除八部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等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带有显著的祭祀和祖先崇拜痕迹。各地对摆手舞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湖南龙山一带叫做“社巴日”,保靖称之为“调年”,永顺又叫“社巴巴”,其民俗意义都是一致的- - 祈禳。如今,在有“摆手舞之乡”之称的酉阳县和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湘西自治州,摆手舞活动最为盛行。

摆手舞在湘西北地区的有关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永顺府志·风俗篇》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司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清同治永顺贡生彭施铎所作的竹枝词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均说明了摆手舞作为土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大型民间群众舞蹈在清代就已在湘西北相当盛行了。《龙山县志》等清代志书中有详细记载,永定区的茅岗、青安、罗水一带土家族聚居的村寨均有摆手堂或土王庙遗址,至今,土家人进行祭祖和摆手舞活动仍在这些遗址上进行。

活动规律

举行摆手活动的时间,有的地方在二、三月份或五、六月进行外,称为“三月堂”或“五月堂”,永定的土家族人则在农历“六月六”举行,但大部分地区均在正月初三至十七之间举行,且大多在夜晚。短则三天,长则可达七天。酉阳、龙山、保靖的土家族人在农历二月初七举行,称为“社巴日”。摆手活动一般在“摆手堂”或“摆手坪”或“土王庙”举行。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以及酉阳县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清乾隆二十八年编修的《永顺府志?风俗篇》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司衙署。每岁正月初三到十七日止,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清同治九年编修的《龙山县志》也记载说:“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唱歌,竟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可见古时摆手舞是有相对固定的表演时间和场地的。

演奏打法

摆手舞的打击伴奏乐器有大鼓和大锣各一面。演奏时,一人或两人在摆手堂的中央击鼓鸣锣,以示指挥全场。其节奏平稳,强弱分明,雄浑深沉。具体打法如:

单摆:||:点 列 列 咚咚 | 点咚 列咚 点 咚咚:||

双摆:||:点 咚 | 点 咚 | 点咚 乙咚 | 点 咚:||

回旋摆:||:点 咚 | 点 咚 | 点咚 点咚 | 点咚 乙咚 | 点 咚 :||

传承价值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土家族在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里,社会生产发展的缩影和艺术性的表现,它的成长、发展伴随了土家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全过程,是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综合载体。摆手舞的价值不是一般的艺术形式所能替代的,它在土家族的社会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1.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

古老的摆手舞既是一种的宗教祭祀活动,也是一个进行本民族历史教育的大课堂。摆手舞中“梯玛”的唱词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鬼神的敬畏、丰收平安的向往。摆手舞场面凝重庄严、巫师威严神圣、祭祀队伍虔诚痴迷,在这种强势能训导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部族民众的教化。土家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在没有文字和书本的时代,这种祭祀、庆典无疑成为以巫师为导师传授某种技能,传授礼仪习俗及部落历史知识的场所,统治者又恰当地借用了摆手舞这种活动达到了强化民族宗教信仰、禁锢部族思想意识,讴歌民族历史,传承和强化民族特性的目的。

2. 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

从内容上看,摆手舞活动既是追忆祖先征战、迁徙、创业历史的仪式,又是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场景的再现,它是土家人的一部活的历史画卷。从本质上看,祭祀和追忆祖先强化的是本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和图腾崇拜; 摆手舞中“渔猎舞”、“农事舞”等对生产劳动过程的模仿性动作,强调的是对处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共同的心理特征民族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凝聚力。摆手舞作为土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土家族人民心理认同的肢体语言符号,这种原生态文化形态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商品流通,活跃民族经济

土家族人们居住在湘、渝、鄂、黔交界的山区。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寨之间极为分散,“本寨数十里外辄为足迹所不致”,人们交往、交流非常不便。而且土家族地区“山寒水冷,收获甚薄”,不得不常年劳作于田地,使得人们“鲜片刻之暇”,更无以为乐。摆手舞作为一种大型舞蹈、祭祀活动,不仅将土家族,还将汉族、苗族人民吸引、聚集在摆手堂,使摆手堂成为人们交流与交往的中心。许多客商则带着土家人自己不能生产的日常生活用品来到摆手堂外,利用土家族人“不识商贾”的特点,做起买卖。因而,摆手舞活动不但是人们娱乐的方式,而且也为本民族与外界进行交流交往搭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繁荣。

4.增进身心健康,繁荣文化生活

摆手舞既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体育手段,具有较强的自娱和娱人性。所谓自娱是通过练习者身体运动来实现宣泄情绪、欢娱身心;而娱人是给外界观众的满足,能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摆手舞动作都以肩背带动全身,双手随着一个方向甩顺边手、身子左右扭动前行,显得奇特多趣,耐人寻味。长期练习摆手舞,能够帮助练习者纠正肩、胸、背、腿等身体不良姿势,克服形体和动作上的毛病,提高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改善体质状况,具有较高的健心健体价值。

摆手舞也是一项优雅大方的文艺活动。在雄浑歌声与简洁的一锣一鼓的伴奏中练习摆手舞,有一种仿佛来到了田园牧歌般的自然环境,使人的心灵获得强烈的激情、美好的向往、审美的愉悦。因此,无论是观看表演或是亲自体验,人们都能从中得到愉快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

土家族摆手舞相关榜单
少数民族十大风俗 各民族的传统风俗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少数民族十大风俗名单如下:吊脚楼、萨满教、火把节、伊斯兰教、苗族岜沙、土家族摆手舞、颁金节、红河哈尼梯田箐口哈尼族民俗村、那达慕、布依族腊染,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著名民间舞蹈类非遗项目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名单如下:龙舞、秧歌、狮舞、灯舞、麒麟舞、朝鲜族农乐舞、傩舞、鼓舞、苗族芦笙舞、花鼓灯,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地方风俗
  • 语言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型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年夜饭
  • 国粹
  • 方言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传统民俗
  • 赛马会
  • 灯会
  • 庙会
  • 公共服务
  • 城市景观设施
  • 城市数据排行
  • 热门文章
  •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
  • 河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安徽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上海市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杭州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福建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山西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新疆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西安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成都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贵州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湖南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中国十大传统美术非遗项目
  • 海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广西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热门词条
  • 1
    井陉拉花
  • 2
    花鼓灯
  • 3
    秧歌
  • 4
    傣族孔雀舞
  • 5
    狮舞
  • 6
    麒麟舞
  • 7
    赛乃姆
  • 8
    锅庄舞
  • 9
    禾楼舞
  • 10
    鹤舞
  • 11
    朝鲜族长鼓舞
  • 12
    鼓舞
  • 13
    灯舞
  • 14
    苗族芦笙舞
  • 15
    古蔺花灯
  • 16
    盾牌舞
  • 17
    傩舞
  • 18
    朝鲜族农乐舞
  • 19
    龙舞
  • 20
    蜈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