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傣族孔雀舞

国家非遗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项目编号
Ⅲ-27
申报地区
云南省
目录
傣族孔雀舞介绍

历史渊源

孔雀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人民中间就已经流传着许多有关孔雀舞的优美传说,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民间在"赶摆"、过节以及各种喜庆日子里表演的孔雀舞,都是根据各种传说编成的。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讲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傣族小伙子为了谋生,他每天都到江边的一棵空心树下钓鱼,并且每次都能钓到很多。可是,有一天他从早钓到晚,连个鱼影子地看不到。他感到万分奇怪。

正在这时候,突然一阵轻风刮来,吹到他身后那棵空心树内。发出了"嗡嗡"声响。这时,江边的果树上熟透了果了,也随风叮叮咚咚落入江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就在这一瞬间,他见江中映示出山坡上孔雀窈窕的倒影。见此情影,小伙子惊喜地回头观看,只见一对绿孔雀展开了美丽的翎羽,正随着动听的声响翩翩起舞。

当时,小伙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高声说道:"啊!我今天到了神仙住的地方了!"于是,小伙子丢下钓竿,惊喜地跑回村寨,活灵活现地给乡亲们讲述所见到的一切。乡亲们听后了十分惊奇,都盼望自己也能亲眼看到那动人的情景。后来,小伙子带着众多乡亲来到江边,把那棵空心树砍倒,锯娄做成长鼓,蒙上一层黄牛皮,用手一敲打,顿时发出了"嘣-嘣叭-嘣"的悠扬声响,然后,小伙子又找来铜盆、铜锅盖,让其他青年随着敲的节奏声义织敲打。接着,小伙子在快乐的鼓乐声中,摹仿孔雀的一举一动,跳起维妙维肖的孔雀舞。当时,观看的群众都看得入迷,百看不厌。从那以后,乡亲们一致推选小伙子到"赶摆"的群众集会上跳孔雀舞。

在"赶摆"的日子里,小伙子为傣家人首次表演人孔雀舞,艺术地再现了孔雀形象,博得傣家的赞赏。从此,这种在象脚鼓和 锣伴奏一的孔雀舞,就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开了。

关于孔雀舞的传说民间还有很多版本。比如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讲的:据说,在很古老的时候,孔雀的羽毛并非像现在这样五光十色,也没有那美丽的"圆眼"羽翎。只因它驯良、温顺而被人喜爱。一次,在当地举行小乘教"摆帕拉"宗教节日庆典时,听说佛祖为此下凡此地。为能得到佛光的普照,虔诚的信徒们纷纷赶到寺院,把佛祖围得水泄不通。有一只栖息在遥远天柱山上的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的音信后,急忙赶往寺庙可惜已经过迟无法靠近佛祖,而在人群外急得团团打转。孔雀的虔诚之心被佛祖察觉后,便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不巧这束神力无比的佛光,只落在了来回奔跑孔雀的尾部,使雄孔雀尾部的根根羽翎霎时缀上了镶有金圈的"圆眼"纹图案,成为如今人们所见到的样子。在佛祖离去时,特意叮嘱孔雀:在明年的"摆帕拉"节时再见。从此以后,每当"摆帕拉"节,佛祖释迦牟尼便会高坐于莲花宝座上,接受人们朝拜之后,观看从天柱山赶来的孔雀向佛祖献演的孔雀舞。同时,孔雀也将向人们展现佛祖赐予它羽毛的异彩。从此后,每当宗教节日和年节庆典,人们为了赕佛和祈求吉祥,就都要表演民间传统的孔雀舞。

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 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虽然由男子表演的传统孔雀舞动作偏于刚健、挺拔少有阴柔之美,但流畅的舞姿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往往令观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别。

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乐器是"象脚鼓",在傣族,从3、4岁的幼儿到古稀老人,没有不会击打象脚鼓的。象脚鼓的高级演奏者,不单纯只是打鼓的乐师,同时必定是一名优秀的舞者。

因为傣族舞者所能呈现出的表演水平与鼓手的演奏关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乐师一般没有合练,完全靠相互之间的感觉进行默契的配合与表演。击鼓乐师因熟谙舞蹈,会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选择和不断变换鼓点的节奏、速度,以至引导舞者亮出高难绝技。在恰当场合,乐师也会参与到舞蹈中来,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头、脚各部位,敲打出各种摹仿自然界多种音响的鼓声技艺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长可以将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开,再击一槌,又可将扣襻全部扣上。乐师有时身跨长约80公分小象脚鼓,边击鼓边进行舞蹈。他们的舞姿灵活、欢快,跳跃性强,是青年男子表现个人鼓舞水平和技艺的极好形式。

风格特色

阿里孔雀舞

阿里孔雀舞发源于普兰县,流传在普兰和狮泉河等地区。这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时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跳时大多呈圆圈或半圆圈形,人数不限,无乐器伴奏,但有伴唱。孔雀舞的步伐较单调,但它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民间舞蹈。基本步伐有“两步一跺”、“小踮步”。上身的动作较丰富,有“双摆手”、“抖肩”、“双叉腰”、“孔雀汲水”等。跳时都有唱词,舞蹈和唱词配合得非常紧密。舞者根据词意做各种动作,如:唱到孔雀如何摇头?舞者双手叉腰做“左右摇头”动作;唱到孔雀如何飞翔?舞者做“双摆手”动作表示飞翔。其中最有特点的动作就是“孔雀汲水”。动作做法:两脚脚掌合拢,两脚外侧着地,双膝向外打开向下深蹲,上身向前倾斜直到把地上的木碗用嘴叨起来后慢慢起来。双手则一直做飞翔动作“双摆”。看上去即优美又有特色。

林芝孔雀舞

林芝孔雀舞起源于林芝地区米林县扎西绕登乡,流传在米林县和扎西绕登乡。林芝孔雀舞也无乐器伴奏,常常是自唱自跳。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集体舞等多种形式,男女均可。集体舞时为大圆圈队形,基本上在原地跳,有时也沿顺时针方向移动跳。林芝孔雀舞是当地群众在欢渡藏历年和参加其它民俗节日活动时跳的一种民间歌舞,届时,人民欢聚在一起喝酒,唱歌,跳“恰巴波”(林芝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中间要穿插孔雀舞的表演。孔雀舞的表演属自娱性的歌舞。亦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孔雀舞的动作较简单,但歌词内容和舞蹈动作结合得非常密切。如唱到“孔雀你从何方来,孔雀我从东方的印度来”时,舞者做“围腰手”并接做“双摆手”表示飞翔。当唱到“孔雀你如何汲水?孔雀我这样汲水”时,舞者即做汲水动作:脚站小八字步,双手向斜后方伸出,双手腕向下摆动,示意在飞翔,全蹲,然后用嘴把地上的木碗衔起来。此动作需在二拍中完成,动作难度较大。孔雀舞的基本步伐和手势有“一步一跺”、“八字全蹲”、“孔雀汲水”、“孔雀飞翔”等。动作优美自如、形象逼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

巴塘孔雀舞

当地群众称它为“玛恰曲通”。“玛恰”即孔雀,“曲通”即汲水,意为孔雀汲水。该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地区和西藏拉萨等地。孔雀汲水只在逢年过节时才跳,是“巴谐”(巴塘弦子)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也是当地群众最喜爱的歌舞。跳时呈大圆圈或半圆形,可移动。人数不限,男女各半或男女混合,来去自由,采用对唱对舞的形式。圆圈中央没有一个盛满酒或水的木碗,领舞者一人(男女均可)围着木碗舞动,众人和琴手伴舞。领舞者根据歌词内容模拟孔雀。如唱到“孔雀你从哪方来?是从印度方向来”时,领舞者做飞翔动作“双摆手”。当唱到“孔雀你喝的什么水?喝的是清凉泉水”时,领舞者做汲水动作,即:踏步全蹲,双臂伸向斜后方作向后的开合摆袖,同时用嘴把地上的木碗衔起来并将酒喝光。孔雀汲水的基本步伐和手势有“一步一点”、“一步一撩”、“三步一撩”、“三步一点”、“踏步全蹲”、“八字甩手”、“顺风旗”等。孔雀汲水姿态优美,婉转,轻盈,舒展,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良好祝愿。

藏戏中的孔雀舞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藏族人们喜闻乐见的古老剧种,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藏戏一般属歌舞范畴,系用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性艺术。除西藏外,在云南、四川、甘肃等藏族地区也普遍流行。藏戏是一种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最初也是从民间说唱等形式发展起来的。公元14世纪时,由兴建铁索桥造福众生而闻名藏区的伟人珠钦·汤东杰布继承和发展,已为众所周知。藏戏分兰面具和白面具两种,白面具素称“扎西协巴”。藏戏表演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开场戏叫“温巴顿”,在剧中起介绍演员、招引观众、讲解正戏剧情的作用,为正戏演出作准备。第二大段正戏叫“雄”,开始由温巴用板式的念白介绍剧情和演员所扮角色,然后正式演出。第三大段“扎西”是演出结束前的尾声,和剧情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祝福祈祥仪式,接受观众的哈达和捐赠。藏戏的取材,大致来自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佛教经典和世事人情等。主要剧目有《文成公主与尼泊尔公主》、《诺桑王了》、《苏吉尼玛》、《顿月顿珠》、《朗萨文波》、《卓瓦桑姆》、《白玛文巴》等。有的藏戏中有孔雀舞的舞蹈片段,利用孔雀的装束模拟孔雀舞姿。

羌姆中的孔雀舞

“羌姆”即跳或舞的意思,是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自己寺院范围内举行隆重仪式时表演的一种宗教舞蹈艺术。场面壮观,气势宏大,集诵经、音乐、舞蹈为一体。内容主要是驱邪,迎祥,辞别旧岁月。各寺院按照藏历分别确定一天或若干天为表演日期,尔后连年如此,除此之外不得随意表演。“羌姆”的渊源多数专家认为起源于公元八世纪,但也有少数专家认为是起源于苯教时期。各说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羌姆”演出程式中比较固定的角色一般都有神、神兵、妖魔、小丑和飞禽走兽等。在羌姆中穿插跳孔雀舞只能在扎什伦布寺表演《色莫庆姆》时才能见到。基本动作有“移动平步”、“小跑”、“左右摇头”、“伸缩脖子”等。动作虽不多,但在《色莫庆姆》中则是必不可少。

艺术特点

孔雀舞没有音乐旋律的伴奏。伴奏乐器虽然仅有象脚鼓、锣、钹等打击乐,但并不显得单调。象脚鼓的鼓点异常丰富,音响变化万千,表演者一般都要选一位很好的鼓手伴奏。这样,才能打出丰富多彩、激动人心的鼓点。同时能随着表演者的舞蹈动作和情绪的变化而灵活、巧妙地变换鼓点。木架上按大小顺序排列的锣虽然只打着单一的节奏,但也能随着表演者的舞蹈动作的节奏,但也随着表演的情绪和舞蹈动作的变化而有轻、重、快、慢之分。钹的打法也如此。当象脚鼓、锣、钹三种乐器很协调的齐奏时,即能够打击温柔抒情的鼓点,也能打电影[神话]中金喜善跳的孔雀舞

击出欢腾奔放和浑厚有力的鼓点鼓点。鼓点激发起来演者的激情,同时,表演者精湛的表演艺术又感染了鼓手。围观群众在表演者跳到高潮时,由一人(可由鼓手或观众中的小伙子)带头喝彩:"吾-吾"或"水-水"。这时,就出现了一中短波百应的欢腾场面。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孔雀舞有丰富多样的手形动作和跳、转等技巧,四肢和躯干的各个关节要重拍向下屈伸,全身均匀颤动,形成优美的"三道弯"舞姿。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

区域差异

孔雀舞的分布地区较广,上部阿里三部,中部卫藏四翼,下部朵甘思六冈,都有表现孔雀的民间舞蹈。由于各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孔雀舞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技巧难度、歌词大意、音乐风格亦有差异。为了说明各地孔雀舞的区别,现借用几种不同的孔雀舞加以比较和研究。

传承现状

“文革”初期,文艺黑线专政论打击了之前绝大多数艺术成就,孔雀舞也包括在内,被称为“封、资、修”的产物,当时的代表人物刀美兰也被下放,一度风光的舞蹈协会、歌舞团均处于瘫痪状态。

1976年后,孔雀舞逐渐复苏。197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少数民族歌舞重新登上舞台,孔雀舞在各类舞蹈大赛频频获奖,公演接踵而至,甚至于在领导人出访这样的国家级活动中,孔雀舞都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

刀美兰《金色的孔雀》堪称这一时期孔雀舞的代表作。刀美兰在回忆中认为:它不仅表现了傣族人民的善良和美丽,更传达了傣族人民从“四人帮”迫害中获得新生后的喜悦心情。

1980年,《金色的孔雀》在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上获得了优秀奖。

刀美兰的孔雀舞很快深入人心。但一年后,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雀之灵》横空出世,白族姑娘杨丽萍得到了编曲和表演双重大奖。观众这时发现,这支舞蹈已然抛弃了以往惯用的傣族元素,看起来并不正宗。

传承意义

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孔雀舞相关榜单
云南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名单如下:贝叶经制作技艺、傣族孔雀舞、傣族泼水节、彝族海菜腔、傣族织锦技艺、阿诗玛、扎染技艺、剪纸、傣剧、火把节,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著名民间舞蹈类非遗项目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名单如下:龙舞、秧歌、狮舞、灯舞、麒麟舞、朝鲜族农乐舞、傩舞、鼓舞、苗族芦笙舞、花鼓灯,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地方风俗
  • 语言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型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年夜饭
  • 国粹
  • 方言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传统民俗
  • 赛马会
  • 灯会
  • 庙会
  • 公共服务
  • 城市景观设施
  • 城市数据排行
  • 热门文章
  •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
  • 河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安徽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上海市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杭州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福建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山西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新疆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西安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成都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 贵州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湖南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中国十大传统美术非遗项目
  • 海南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广西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 热门词条
  • 1
    井陉拉花
  • 2
    花鼓灯
  • 3
    秧歌
  • 4
    傣族孔雀舞
  • 5
    狮舞
  • 6
    麒麟舞
  • 7
    赛乃姆
  • 8
    锅庄舞
  • 9
    禾楼舞
  • 10
    鹤舞
  • 11
    朝鲜族长鼓舞
  • 12
    鼓舞
  • 13
    灯舞
  • 14
    苗族芦笙舞
  • 15
    古蔺花灯
  • 16
    盾牌舞
  • 17
    傩舞
  • 18
    朝鲜族农乐舞
  • 19
    龙舞
  • 20
    蜈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