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现有成都和宜宾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23亩,校舍建筑面积124.3万平方米。学校学科优势特色鲜明,以理工为主,地质、石油、资源、核技术、环境为优势,土木、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管理为特色,经管、文法、外语、艺术、体育等协调发展。其中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入选四川省首轮“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先后入选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高校。
成都理工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科研“一体两翼”战略布局,深入推进“青藏高原及周缘复杂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科学研究计划”(简称“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现有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校参与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成功获批碳汇与地质固碳研究部,下设两个中心:地热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固碳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牵头成立国际大型滑坡研究协会(iRALL)等国际学术组织,承担深时数字地球(Deep-timeDigitalEarth,简称DDE)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在宜居地球演化和行星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正刊。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地调计划、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等一大批重要项目。
成都理工大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项目等多个国家公派项目实施单位,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18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获批实施英国牛顿基金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合作项目等国际项目。学校举办四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在四川省属高校中首个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1957年,重庆大学地质系勘探专业二年级全体学生迁入学校。
1958年,学校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11月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同年,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系各年级学生和教师各半转入学校。
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举办地质类函授教育。
1962年,学校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地质部双重领导改为由地质部直接领导,各专业学制改为五年。
1965年8月,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三系包括放射性矿产地质和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2个专业、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全部转入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6年。
1969年,学校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
197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大学生。
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后,专业学制改为四年。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9年,学校改由地质部直接领导。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学校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1月,国务院批准学校为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3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
1984年3月,国务院批准学校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学校正式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6年,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88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学校“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1990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学校建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3年5月,经国家教委和地质矿产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同年12月,地质矿产部正式批复确定学校为部属重点高校。
1995年,学校获得博士生导师自审权。
1998年,地质矿产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签订共建成都理工学院协议。同年,根据国家要求,学校高等教育招生并轨并扩大规模招生。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同年9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2006年,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评价。同年10月,学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成为学校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中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同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和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底,学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2013年1月,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优秀评价。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同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11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2019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项目。同年12月,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签署《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学校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双一流”高校。同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2020年,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正式开始招生。
2021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8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在入选的132个产学研协作类创新基地中位列11名。9月,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2024年2月,学校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10月,数学与应用数学前沿交叉论坛暨成都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
2025年4月,成都师范学院与成都理工大学、梓潼县人民政府、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四川两弹城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