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截至2025年4月,学校有3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
学校是中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育、科研、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药制药、药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康复治疗学、法学、工商管理、药事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骨伤科学等本科招生专业。学校还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新型研发中心、北京市哲学科学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
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到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1996年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项目。率先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办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学硕士学位项目。开设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的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牵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医学大学联盟,打造合作典范,推进全球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学校于1991年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学校首创集医疗、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先后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俄罗斯中医中心成功取得俄罗斯联邦医疗机构资质,成为俄罗斯第一家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医特色医院。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积极推动针对西医生的中医学历教育,两届中医学硕士学生成功毕业。美国中医中心瞄准中医特色及医学前沿,围绕癌症、癫痫、儿科疾病、生殖疾病等成功举办多次高端学术会议,与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合作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儿科门诊,成为中美两国在医学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等高水平学术期刊,是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重要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平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历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入选T1级中医药中文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项目;《现代中医临床》连续多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中医教育》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收录;《中医科学杂志(英文)》被Scopus、DOAJ等数据库收录并入选T2级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较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
1960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六十四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为五所全国重点医学院校之一。
1971年7月至1977年11月,学校与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合并,保留学院名称和建制。
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1986年,北京针灸学院创建,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代管。
1987年,北京针灸学院更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199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卫生学校)并入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改建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中医药学校)。
1997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并入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2000年,学校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直属教育部。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中医药学校并入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并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年,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学校。
2011年,学校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6月,北京二七机车厂医院、北京通州区中医院并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7月,学校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2014年10月,枣庄市中医医院挂牌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2015年4月,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12月,学校成为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创始成员。
2017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2月,厦门市中医院挂牌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
2018年6月,房山区中医医院正式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托管,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即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
2019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医学院校发起成立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同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9月27日,加入健康扶贫联盟。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1月,学校入选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学院、国际针灸创新研究院先后揭牌成立。
202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次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9月,学校成立王琦书院,并被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养生(中医传统导引法)保护单位。
2022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3年12月,全国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联盟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被推选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24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老年大学揭牌。
2025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揭牌。4月,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3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