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其中生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自治区“一流拔尖学科”,生态学、民族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入选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化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和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内蒙古地区主节点及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FITI)呼和浩特试验节点。
学校与国(境)外的上百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设有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设有中日共同GIS应用与地域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设有中英企业数字实验室。设有蒙古国研究中心、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呼和浩特中日交流之窗,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有孔子学院。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基地、国家汉办来华留学生新汉语水平网考考点,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校。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年接收来自美国、俄罗斯、蒙古国、尼日利亚等23个国家的国际学生500多人。
1956年3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内蒙古大学筹备委员会,由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乌兰夫任筹委会主任。
1957年10月7日,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来自区内外各高校的154名教师和340名各民族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同月14日,学校举行建校典礼。
1959年5月22日,校务委员会决定将蒙语系和汉语系合并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下设蒙古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
1960年1月,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与内蒙古大学联合办公,最后并入内蒙古大学。
1962年,国家高教部给内蒙古自治区3个研究生的培养指标,其中2个指标给了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学科,由清格尔泰副教授任导师。
1965年7月20日,历史系和马列教研室合并成立政治历史系,下设理论、历史两个教研室和蒙古史研究室。
1968年4月18日,内蒙古大学革委会成立;同年10月9日,全校各系按军训连编制,下辖排、班。
1972年,蒙古史研究室从政史系分出,直属学校。
1973年秋,在1971年招收试点班的基础上,学校各系各专业开始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77年12月2日,工宣队撤离学校。
1978年2月17日,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88所重点大学之一;同年7月1日,学校撤销革委会和系领导小组,撤销学校“三部一室”,设立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总务处、教务处、科研处、设备处、保卫处、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武装部;9月,学校的经济系、外语系(英语专业)、电子工程系开始招收新生。同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79年4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在锡林郭勒共建内蒙古草原系统研究站;同年9月,外语系日语专业首次招收的学生入学。
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开设法律系,计划在1982年正式招生;同年,学校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
1981年,学校的8个学科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8月,学校新增设的法律系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同年,蒙古史研究室改为蒙古史研究所。
1984年1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个学科专业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5年3月25日,内蒙古大学夜大学(管理干部专修科、实验技术专修科)开始上课;同年6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试点;9月,学校进行推荐本科应届优秀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试点工作。
1987年4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成立,原内蒙古艺术学校作为附属中专部继续保留。
1988年10月15日,学校成立计算机科学系。
1990年6月20日,学校设置党委保卫部、学生工作部;同年10月31日,学校领导体制由校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1月20日,学校有3个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9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学校15个硕士点有权授予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1992年2月,学校蒙古语族语言文学学科被列入国家高校重点学科;同年8月24日,“内蒙古生物工程中心”成立;同日,学校成为有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硕士生的高等学校。
1994年1月,建立“国家教委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同年4月,学校新增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学校成为可单独组织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单位。
1995年12月11日,生命科学学院、蒙古学研究院、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立。
1996年,学校取消自费生和委培生,全部实行并轨招生。
1997年1月22日,由内蒙古大学牵头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三校联合申报的“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年6月6日,计算机学系和内蒙古科委计算中心共同组建的计算机学院成立;7月8日,原汉语系、历史系和哲学系组成人文学院;11月26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学校“211工程”建设立项;12月12日,蒙古文化研究所、周边国家研究所和蒙古语言文字处理研究中心成立。
1999年10月7日,由原数学系、物理系、电子系和新组建的自动化系共同组成理工学院;同年11月29日,“内蒙古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暨“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高分子合成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
2000年3月17日,呼和浩特交通学校并入内蒙古大学,组建内蒙古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同年10月18日,学校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MBA);12月,学校获得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1年,学校获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2年1月9日,学校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并撤消马列教研部;同年1月18日,学校获评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2个;4月8日,人文学院新闻系、旅游系成立;6月6日,学校MBA教育中心揭牌;7月25日,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2003年6月20日,国际教育学院揭牌;同年9月9日,学校被批准为MPA试办单位。
2004年,学校成为省(区)部共建高校。
2005年3月,学校成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具有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月,内蒙古农业学校整体并入内蒙古大学;4月,学校成立软件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合署办公。
2007年3月13日,学校成为第三批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之一;同年5月11日,学校与自治区文物局签署合作培养文博研究生协议;6月25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
2008年3月5日,学校进行机构调整,撤销理工学院(交通系除外)、人文学院,成立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学院。同年6月30日,学校满洲里学院成立。
2009年2月28日,学校南校区正式启用;同年8月19日,环境与资源学院揭牌;9月29日,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准设立。
2011年3月3日,学校新增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12年11月6日,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
2013年7月8日,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
2014年4月23日,学校成为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
2016年3月,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中西部“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高校;同年5月16日,学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重点支持单位。
2017年1月10日,生态与环境学院成立;同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9月21日,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1月8日,学校新增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同年11月,学校入选2019年“英才计划”;同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享受教育部直属高校待遇。
2019年,学校通过“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
2021年3月,内蒙古大学监察官培训学院揭牌。
2022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5月,内蒙古大学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6月,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的成果转化领军机构,牵头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成立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
2024年,内蒙古大学农业农村部羊性能测定站(呼和浩特测定站)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测定站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总占地面积为2902.34平方米,同时配套羊性能测定仪器33台(套)设备及相关基础设施。
2024年6月,内蒙古大学民族古典学高等研究院揭牌。
2024年8月,内蒙古大学阿拉善高新研究院在阿拉善高新区揭牌。
2025年1月,内蒙古大学量子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召开。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