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夷、叔齐(商末周初)
商末孤竹国公子,因互让君位双双出走。周武王伐纣时,他们"叩马而谏"反对以暴易暴。商亡后,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孔子赞其"求仁得仁",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们列为列传之首。他们坚守道义、不降其志的气节,成为后世忠贞守节的典范。
2.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大臣,伟大的爱国诗人。因坚持政治理想遭排挤流放,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悲愤投汨罗江殉国。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品格,以及"宁溘死以流亡兮"的决绝态度,树立了文人志士的精神标杆。
3. 苏武(公元前140-前60年)
西汉使臣,出使匈奴被扣。面对威逼利诱,持节不屈,在北海牧羊十九载,"节旄尽落"仍不改其志。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成为忠贞爱国的象征。最终归汉时,须发尽白,名垂青史。
4. 诸葛亮(181-234年)
蜀汉丞相,被誉为"千古良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辅佐刘备父子,清廉自律,家无余财。在《出师表》中"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赤诚,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
5. 陶渊明(365-427年)
东晋著名诗人,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在贫寒中坚守气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创田园诗风。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归隐情怀,以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影响后世无数文人。
6. 魏徵(580-643年)
唐代著名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著名谏言。一生谏言二百余事,虽屡逆龙鳞但仍坚守道义,死后太宗痛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7. 包拯(999-1062年)
北宋名臣,世称"包青天"。为官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其"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之道,以及"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民间赞誉,使其成为清官的代名词。
8. 文天祥(1236-1283年)
南宋末年抗元英雄,兵败被俘后,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屈。在狱中作《正气歌》,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从容就义时面南而拜,其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光耀千秋。
9. 于谦(1398-1457年)
明代名臣,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保卫北京。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典故即出自其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虽含冤而死,但其"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吟》,正是其一生的写照。
10. 海瑞(1514-1587年)
明代著名清官,人称"海青天"。为官清廉,秉公执法,敢于直谏。备棺上书批评皇帝,震动朝野。生活简朴,死时仅余俸银八两,旧衣数件。其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品格,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
这十位历史人物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凛然的气节,在中华民族精神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他们或忠贞爱国,或清正廉洁,或坚守道义,或直言敢谏,用生命诠释了"高风亮节"的深刻内涵。他们的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坚守道德底线,追求崇高理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