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光(汉代)
霍光作为西汉权臣,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执掌朝政长达二十年。他受武帝托孤之重,辅佐年幼的昭帝,期间总揽朝政,权倾朝野。最显其权势的是他能够废立皇帝——先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二十七日后又以"荒淫无道"为由将其废黜,改立宣帝。霍光的权势之大,使得宣帝在他生前"若有芒刺在背",开创了汉代权臣废立皇帝的先例。
二、曹操(汉代)
曹操是权臣中的典型代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掌控于手中,以朝廷名义征讨四方,统一北方。虽终生未称帝,但其权势早已超越帝王,官至丞相,封魏王,享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他建立的霸府制度,使朝廷大权尽归其幕府,为后世权臣专权提供了范式,其子曹丕最终代汉自立。
三、司马昭(三国)
司马昭继承父兄基业,完全掌控曹魏政权,其权势达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的程度。他镇压淮南叛乱,弑杀皇帝曹髦,另立新君,官至相国,封晋公(后进晋王),加九锡。虽然生前未称帝,但为儿子司马炎代魏建晋铺平道路,开创了魏晋南北朝权臣篡位的经典模式。
四、桓温(东晋)
桓温作为东晋中期最具权势的将领,曾三次北伐,掌控长江上游兵权,威震朝廷。他废黜晋帝司马奕,改立简文帝,开创东晋权臣废立皇帝的先例。晚年求九锡之礼,意图篡位,因谢安等人拖延而未果。其权势之大,使得朝廷对其"畏其威而不测其心",体现了东晋门阀政治下武将专权的特点。
五、宇文护(北周)
宇文护是南北朝时期最具权势的权臣之一,他在叔父宇文泰死后接管西魏/北周政权,在三年内连续弑杀三位皇帝(西魏恭帝、北周孝闵帝、明帝),创下中国历史上弑君最多的记录。他长期把持朝政,虽未称帝,但实际掌控国家大权十五年之久,展现了权臣在乱世中的极致权势。
六、李林甫(唐代)
李林甫担任唐玄宗朝宰相十九年,是唐代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他通过排挤贤能、堵塞言路,独揽朝政大权,开创"谏官无言"的局面。其权势之盛,使得朝廷百官"皆侧目屏息",连皇子公主都对其畏惧三分。他的专权导致朝政腐败,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祸根,体现了文官权臣的典型特征。
七、秦桧(宋代)
秦桧作为南宋初期的权相,两度拜相,独揽朝政大权长达十八年。他力主和议,压制抗金力量,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岳飞,深得高宗信任。其权势最盛时,控制台谏,排除异己,甚至大兴文字狱,使朝臣"只知有秦桧,不知有高宗",开创了南宋权相专政的先河。
八、贾似道(宋代)
贾似道作为南宋末年的权相,以其姐为理宗贵妃的关系入朝,最终独揽大权。他通过推行"公田法"等措施加强个人权势,度宗时期权势达到顶峰,被称为"师臣"而非丞相。其专权误国,在襄阳被元军围攻时隐瞒军情,最终导致南宋灭亡,成为误国权臣的典型代表。
九、张居正(明代)
张居正在明神宗幼年时期担任首辅,执掌朝政十年,是明代最具权势的内阁首辅。他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整顿吏治,强化边防,使明朝出现中兴气象。其权势之大,使得神宗对其既敬且畏,甚至称"元辅张少师先生"。虽为治国能臣,但其专权作风也引起诸多非议,死后遭到清算。
十、和珅(清代)
和珅是清代乾隆朝最具权势的权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深得乾隆帝宠信。他利用职权结党营私,贪腐数额之巨堪称历史之最,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其权势在乾隆为太上皇期间达到顶峰,成为实际上的朝政掌控者,体现了近臣专权的典型模式。
这些权臣虽然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了对朝政的绝对掌控。他们的崛起往往与君主的信任、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个人能力密切相关。从他们的兴衰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权臣的兴盛多源于皇权的让渡或衰弱,而其败亡则往往伴随着皇权的重新伸张。这些历史教训,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