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信(西汉)
作为刘邦麾下第一战神,韩信为西汉建国立下不世之功。他率军暗度陈仓、破代灭赵、平定齐地,最终在垓下围歼项羽,可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然而正因军事才能过于出众,刘邦对其既倚重又忌惮。先被削去齐王改封楚王,又被贬为淮阴侯,最终因"谋反"罪名被吕后诛杀于长乐宫钟室。其"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成为功高震主最典型的写照。
二、岳飞(南宋)
南宋抗金旗帜岳飞的悲剧,是忠君与爱国矛盾的极致体现。他率领岳家军北伐中原,取得郾城大捷,直抵朱仙镇,金人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然而"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忠诚,难抵"岳太尉兵权太盛"的猜忌。高宗赵构既恐北伐成功迎回二帝危及帝位,又惧其手握重兵尾大不掉,终以"莫须有"罪名将这位民族英雄杀害于风波亭,留下千古奇冤。
三、霍光(西汉)
霍光辅政二十载,权倾朝野,历经三帝,废立昌邑王刘贺,拥立汉宣帝,可谓"伊尹再世"。然而其"威震主者不畜"的权势,虽保汉室稳定,却为家族埋下祸根。霍光在世时,宣帝"如芒在背";待其病逝,霍家即遭清算,终以谋反罪被灭族。这位"周公"般的权臣,其家族结局印证了"权势过盛必遭忌"的政治铁律。
四、年羹尧(清朝)
雍正帝心腹年羹尧,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中立下大功,官至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权倾西北。然其居功自傲,军中称"年选",行事僭越,终触雍正逆鳞。从"朕之恩人"到"国之贼子"仅一年时间,这位曾经的一等公被罗列九十二条大罪,赐自尽。其兴衰之速,恰是清代君主专制强化下,功高震主者的典型宿命。
五、徐达(明朝)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为人谨慎,善抚士卒,北伐中原屡建奇功,为朱元璋统一天下立下首功。然其"功高不矜"的品格,仍难消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传说其背疽发作时,朱元璋特赐蒸鹅加速其死,虽系野史,却生动反映了明初君臣关系的紧张。徐达得以善终已属侥幸,其女虽为燕王妃,却难改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既定方针。
六、文种(春秋越国)
越国大夫文种辅佐勾践复国,献"伐吴七术",助其灭吴称霸。然而在"飞鸟尽,良弓藏"的政治规律下,这位复兴功臣终因才能过盛遭勾践猜忌。尽管范蠡曾劝其"及时身退",文种仍怀侥幸,最终被赐剑自刎。他的遭遇早于韩信数百年,却演绎了相同的悲剧,成为春秋时期功高震主的最早范本。
七、李善长(明朝)
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被誉为"萧何再世",为朱元璋筹措粮饷、制定制度,功列开国文臣之首。然其位居中书省多年,门生故旧遍布朝野,终引朱元璋猜忌。虽已七十六岁高龄,仍因胡惟庸案牵连被诛,全家七十余口同遭处决。这位开国元勋的结局,深刻揭示了朱元璋对权臣的零容忍态度。
八、长孙无忌(唐朝)
唐太宗凌烟阁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既是国舅又是托孤重臣,辅佐高宗初期政绩卓著。然而在废立皇后的政治斗争中,这位顾命大臣因权势过盛成为高宗的绊脚石。最终被诬谋反,流放黔州,被迫自缢。他的悲剧表明,即便是皇亲国戚、两朝元老,也难逃功高震主的历史规律。
九、慕容翰(前燕)
这位前燕第一猛将屡建奇功,却因才能过盛屡遭君主猜忌。先被迫投奔段部、宇文部,后虽返燕国屡破强敌,仍难逃鸟尽弓藏的命运。在灭宇文部后,被慕容皝赐死。其临终"矢志灭宇文"的誓言与悲剧结局,成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功高震主的典型例证。
十、王翦(战国秦国)
作为反面案例,王翦堪称避免功高震主的智者。在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前,他屡次向秦始皇请求田宅赏赐,以"自污"方式消除君主疑虑。这种"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使其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得以善终。与其他悲剧人物相比,王翦的明智更凸显了古代功臣处世的艺术与无奈。
这些历史人物的遭遇,共同勾勒出古代政治中一道无解的难题:臣子才能越强、功劳越大,越容易引发君主猜忌。从韩信的年少得志到王翦的明哲保身,从霍光的权倾朝野到岳飞的忠而被疑,这些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专制皇权下所有能臣的集体困境。他们的经历提醒我们,在古代政治生态中,功勋与危险往往成正比,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