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夷、叔齐
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互让君位双双出走。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叩马强谏反对"以臣弑君"。商亡后誓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山中。孔子赞其"求仁得仁",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二人列为列传之首。他们坚守君臣大义的气节,成为后世忠贞精神的象征。
2. 屈原(约前340-前278)
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因坚持联齐抗秦遭流放。闻秦破郢都后,悲愤投汨罗江殉国。所作《离骚》展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气节,开创"楚辞"文体。端午节起源与其密切相关,其以身殉国的精神成为爱国主义的最高典范,影响中国文人精神两千余年。
3. 苏武(前140-前60)
西汉使节,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面对诱降宁死不屈,徙居北海牧羊,持汉节不失。"苏武牧羊"成为坚守气节的代名词,归汉时须发尽白。其"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的誓言,展现了使臣不辱使命的忠贞品格,班固在《汉书》中盛赞其节操。
4. 关羽(?-220)
三国蜀汉名将,以"忠义"名传千古。被困曹营时"降汉不降曹",得知刘备下落即挂印封金、千里寻兄。华容道义释曹操体现知恩图报。后世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其"义薄云天"的形象通过《三国演义》深入人心,成为忠义精神的化身。
5. 颜真卿(709-785)
唐代书法家、忠臣,安史之乱时率义军抗敌。晚年七十六岁高龄奉旨劝降叛将李希烈,面对威胁慷慨陈词:"君等闻颜常山否?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师...吾年且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最终被缢杀。其人与书俱为忠烈气节的典范。
6. 岳飞(1103-1142)
南宋抗金名将,精忠报国,率岳家军屡破金兵。因坚持北伐被秦桧陷害,宁死不改其志。狱中写下"天日昭昭",临终不忘收复中原。《满江红》传诵千古,"尽忠报国"刺于其身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孝宗时平反,追封鄂王,其精神激励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7.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末宰相,抗元兵败被俘。囚禁三年间,面对威逼利诱誓死不降,狱中作《正气歌》明志。从容就义前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绝笔。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的最强音。
8.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大儒,建文帝重臣。朱棣篡位后命其起草诏书,坚拒并哭骂于殿,被诛十族仍不改志。其"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的铮铮铁骨,展现士人气节的极致。虽遭灭族之祸,但其宁折不弯的精神成为明代士风标杆,黄宗羲赞其"一节之烈,照耀千古"。
9. 于谦(1398-1457)
明代民族英雄,土木堡之变后力主抗敌,保卫北京。拥立景泰帝稳定局势,却因"夺门之变"被诬遇害。抄家时家无余财,唯景帝所赐蟒袍、宝剑。其《石灰吟》中"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其一生写照,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10. 史可法(1602-1645)
南明兵部尚书,清兵围扬州时拒降固守。城破被俘,多铎亲自劝降,慨然答曰:"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从容就义。清军屠城十日(扬州十日),其衣冠冢前的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传诵至今。
这些义士生活在不同时代,面临不同考验,却共同展现了中华文明中最珍贵的忠贞气节。他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超越了时空限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重温这些义士的事迹,更能让我们思考生命的价值与坚守的意义。他们的精神将继续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成为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