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公
被尊为"元圣"的周公旦创立周礼体系,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礼治思想。他制定的《周礼》涵盖官制、刑法、礼仪等诸多方面,确立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分封制度,通过"礼乐刑政"综合治理社会。孔子"吾从周"的感叹印证了周公礼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其"制礼作乐"开创了中华礼治文明的先河。
2. 孔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将"礼"提升到哲学高度,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核心思想。他整理《仪礼》,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礼不仅是外在规范,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体现。孔子开创私学,将礼仪教育普及到平民,其"不学礼,无以立"的训诫成为后世修身准则。
3. 孟子
亚圣孟子发展孔子的礼学思想,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说。他强调"礼门义路",认为礼是人性本善的自然流露,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礼仪实践观。孟子将礼与仁政结合,形成系统的礼治思想体系,对后世礼学发展影响深远。
4. 荀子
儒家集大成者荀子著《礼论》,系统阐述礼的起源与功能。他提出"礼者,养也"的著名论断,强调礼是调节欲望、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规范。荀子主张"法后王"、"重礼制",其"礼法并重"思想为秦汉礼法制度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5. 董仲舒
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礼学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他构建"天人感应"理论,将礼仪与天道相联系,倡导"三纲五常"的礼教体系。董仲舒的礼学思想成为汉代乃至整个帝制时代礼治建设的理论基石。
6.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编著《仪礼经传通解》,完善儒家礼仪体系。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将礼提升到天理高度,制定《朱子家礼》推广于民间。朱熹的礼学思想影响元明清三代,其《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古代书院礼仪教育的典范。
7. 司马光
宋代名臣司马光著《书仪》,系统规范士庶礼仪。他在《资治通鉴》中贯穿"礼治"思想,强调"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司马光制定的《温公家范》将礼仪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对宋代以后的家礼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8. 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主张"经世致用"的礼学观。他在《日知录》中系统考察历代礼制变迁,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礼义精神。顾炎武的礼学思想开启清代实学先声,推动礼学向实用化方向发展。
9. 曾国藩
清代名臣曾国藩以礼学治军理政,践行"礼治"思想。他制定《曾文正公家训》,将礼仪教育融入家风建设,主张"修身齐家"的礼学实践观。曾国藩组建湘军时特别注重"以礼治军",其礼学思想对晚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10. 钱穆
现代史学大家钱穆在《国学概论》中系统梳理中国礼学传统,强调"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他创办新亚书院,传承礼仪教育,提出"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的著名论断。钱穆的礼学研究为传统礼仪文化的现代转型奠定学术基础。
这些先贤对礼仪的重视与实践,构筑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他们不仅创立和发展了礼仪体系,更将礼的精神融入社会治理与个人修养,使得礼仪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纽带。在当今社会,重温这些重视礼仪的历史人物,对重建文化自信、提升文明素养仍具有重要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