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校区坐落于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畔,占地2100余亩,秉承“校在园中”设计理念,以湖水景观为特点、中药植被为标志、中医药文化为主线,建有天津中药植物园、天津市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科技园及在国际上具有影响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心。
学校以中医药为主体,设有医、理、文、管、工、教育6个学科门类,拥有中药学“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和针灸推拿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的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化学进入ESI前1%。
学校拥有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创新中心、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60余个。近年来,获得十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重大成就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0余项。天津中医药大学科技园行业特色鲜明,是天津市唯一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园。
学校以中医药对外教育为特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累计培养留学生近2万人。与日本合办全球首家中医特色孔子课堂,与泰国合办泰国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建有“世界中联‘一带一路’中医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天津)”,推动沿线国家中医药教育发展。制定两部中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确立了全球中医药教育主导地位。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中医学院。原天津市中医学校并入,在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建立新校舍(原址改为中医研究班)。10月11日,天津中医学院正式建立,校址在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20号。学院是由天津市西医学习中医班、中医进修班、天津市中医医院、天津中医学校合并建立的。
1962年,学院迁入河北区王串场真理道。
1964年,河北省政府决定将原河北中医学院全部教师和图书资料并入天津中医学院。10月,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建成并开诊。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建成投入使用。
1970年,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改为隶属天津市河北区卫生局领导,更名为“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医院”。天津中医学院迁至石家庄并入河北医学院,改称河北新医大学。
1978年,国务院批准重建天津中医学院。
197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开始
招收硕士研究生,设中医基础、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学、医史文献七个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中医医院划归中医学院,改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81年,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院重新归属学院,定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988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
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是一所加挂此校牌的中医药高等院校。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88所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之一。
2006年,经教育部和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同年10月,学校成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单位。1月,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协议签字及揭牌仪式在津举行。
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入选国家十大“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同年。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同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医院联合成立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学院。同年4月,天津市领导响应中央召开会议研究筹建国家中医药研发中心,初步考虑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所在地天津市健康产业园落成。
2013年,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4月,成为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7月,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市人民医院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2014年1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天津市属高校。
2015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入选教育部和外交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单位。同年,成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建设单位”在学校正式挂牌。
2016年,学校成功申报第一个海外中医孔子学
院,孔子总部与学校合作的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签约完毕。同年8月1日,天津中医药大学双峰道校区正式清校移交。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联合办学入选中英两国卫生领域的5项国家级战略合作项目。
2018年,学校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畔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7月,学校成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成员。同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天津市政府三方共建高校。11月,学校获批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19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12月,学校被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共17家)。同年,学校成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2021年12月,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9月,成立骨伤研究所。
2024年4月,成立长期照护研究院。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临床研究中心成立。
2025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蓓凯欣营养食疗科研中心成立。4月,新疆医科大学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