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开始创作诗歌,他的作品在《诗刊》《解放军报》《新疆文艺》《军垦战报》上发表。
1992年,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作品。
2005年,在CCTV-10播出的《百家讲坛》中讲述历史。
2006年,获金南方创意传播奖之年度学术传播贡献奖。同年,评为2006度新周刊新锐人物,并入选十大魅力先生。
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
2007年,出版书籍《帝国的终结》。
2009年,被评为“金南方·2009最受读者关注十大年度作家”。
2010年,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易中天品三国》,在央视CCTV-10科教频道播出。
2013年,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
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榜单。
2022年11月,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曹操》。
《品三国》《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易中天文集》等
易中天的作品不迎合所谓大众口味。作品是高端产品,但不端架子。每一个史实,保证史料有依据,引用的史料都注明出处。有独特的切入角度和个性鲜明的表达风格:不拘于史、不囿于文的切角度;以当代人的视角去品味历史;设置悬念满足观众视听需求。
易中天在创作《易中天中华史》时,采用轻松好读的写作风格,旨在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他通过使用“嫦娥的私奔”这样的小标题来讲故事,以及采用活泼的文字,使得历史不再沉重,而是充满画面感和趣味性。这种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戏剧色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之中,而不是简单地阅读枯燥的历史资料。
易中天的演讲风格:第一、即时性,抓住受众。新词语具有时代特征。第二、通俗性,口语的大量使用,生动活泼。第三、新颖性,观点、语言的新颖,能较好地吸引受众。第四、趣味性,生动的事件叙述,加入现代诠释和哲理蕴含,听众在寓教于乐中获得古代、现代认知。第五、适应性,有他人的阅读,而且是精彩的点评,人人不可能再去阅读经典。
2006年,获得“新浪网”2006网络盛典年度文化人物奖、南方电视台《南方盛典》年度学术传播贡献奖。
2009年,被评为金南方·2009最受读者关注十大年度作家。
2011年,获得《新周刊》创刊15周年庆典大时代锐仕勋章。
2013年,被评为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
易中天虽然功成名就,但他仍然能耐住寂寞,这方面我很佩服他,他现在的全部心思都在中华史上,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读了《易中天中华史》的前几卷,觉得写得不错,他采用《史记》的笔调来写,很扎实,几乎无一字无来由。学者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与现实保持距离,才能抓住现实中最深刻的东西。如果总是被现实吸引,那是比较肤浅的。(哲学教授邓晓芒 评)
易中天的通史写作无疑鼓励了中国知识人努力去丰富自己,“他的明星效应激活了大众对古典的兴趣,这是正面的贡献。错批的东西也许有其他的学者慢慢给他修补,但本身还是很值得鼓励,因为在现代传媒条件下,你不去利用这个工具,就太没意思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