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11岁的他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
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
1908年,南海传差,演出剧目《教子》《竹帘寨》。
1909年夏,首次在营业戏中贴演《珠帘寨》。
1910年,时慧宝搭入春庆班及俞振亭所组的双庆班演出,主要剧目有《马鞍山》《鱼肠剑》《乌龙院》《捉放曹》《朱砂痣》等。
1912年,第四次赴沪,演于新新舞台,始以“伶界大王,内廷供奉”头衔与沪人相见。
1912年,与梅兰芳首次同台演出,出演剧目《桑园寄子》。
1917年,带病最后一次演出,病势日重,不久去世。
《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南天门》、《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
善于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运用衬字、虚字润腔,灵活地转变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珑活泼,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并能细腻而鲜明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如《卖马》中秦琼的抑郁感伤,《洪羊洞》中杨廷昭的凄怆沉痛,《战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愤苍凉等,无不曲尽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空城计》的“三报”、《八大锤》的“说书”等,都是他的精心杰作。
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