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位于中国北方海滨名城大连市西南部,学校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实验楼群、航海训练与工程实践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图书馆、游泳馆、天象馆等;拥有航海模拟实验室、轮机模拟实验室等10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远洋教学实习船。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向海,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创造了中国航运业的若干“第一”,如中国第一位外洋轮船长陈干青、迈出“国人引水第一步”马家骏、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新中国第一位中美航线远洋船长贝汉廷、第一位远洋女轮机长王亚夫、新中国第一个船长出身的交通部部长钱永昌、中国第一部《海商法》牵头制定者司玉琢、中国深潜船第一批女潜航员赵晟娅……
大连海事大学聚焦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在新一代海上通信、无人船、船舶污染防控、海底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解决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氢能船舶、载运装备、智能港口、深海装备等领域牵头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先后与部海事局、救助打捞局、长江航务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与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中交建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自然科学类)、省级人文社科基地、省级重点新型智库。获国家及省级科技三大奖数十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尽皆荣获过。
大连海事大学拥有中国首个“航海教育博物馆”,获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牵头编篆《中国古代航海史》《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中国水运史》《中国船员史》等多部重要交通史籍;《航海摇篮》《海事学府》《凌风远航》《筑梦蔚蓝》等一批航海文化原创精品深入人心。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感动交通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最美校园等。
学校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建立海外校区并开始招生,实现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首次走出国门;与美国休斯顿大学合办“休斯顿国际学院”,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海事管理(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合作举办“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全方位多层次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典范。
学校前身
大连海事大学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
1911年,学校以船政科为基础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
1912年,学校更名为吴淞商船学校。
1915年,学校停办。
1929年,学校复校后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仅设驾驶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入学。
1937年,学校再度停办。
1939年,学校于重庆复校并更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
1943年,学校并入位于重庆的国立交通大学。
1946年,学校于上海复校并更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950年,学校与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
合并组建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上海航务学院与发端于1927年东北商船学校的东北航海学院合并组建大连海运学院,同年,发端于1920年集美学校水产科的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并入。
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3年,国务院批准学校航海类专业实施半军事管理。
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
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
1994年,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1998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认证,成为国内率先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高校。
2000年,大连海运学校“划归管理”。
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11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8年,学校入选2018年度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立项名单。
2019年12月,学校同太平洋大学签署了工作协议,大连海事大学厄瓜多尔校区成立。
2024年7月,大连海事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成立。7月,大连海事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