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校区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占地2000余亩。在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建有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在浦口经开区建有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学院,在江北新区、浦口区、六合区、雨花台区建有大学科技园;在无锡市锡东新城建有滨江学院(现已转设为无锡学院)和南信大无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天长市金牛湖新区建有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个学科进入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生态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气象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大气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首批“国优计划”项目。获批计算机科学、数学江苏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有物联网智能终端省级产业学院。学校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设大气科学拔尖班、国科大联培班、社科大联培班、华为实验班、腾讯云实验班、京东实验班、奇安信实验班、海康威视实验班等。
学校牵头成立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培育类)、江苏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等数十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获批中国科协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有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和多个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荣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获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组织高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顺利接受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微电影比赛一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等众多竞赛最高奖项。毕业班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项超60%。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等15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拥有全国首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英国雷丁大学联合举办的雷丁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主席单位,2024年入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优秀案例名单TOP20,与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沃特福德学院,是全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两个本硕一体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商务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江苏省政府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学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社会/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6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0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是全球学员覆盖范围最广、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多次获世界气象组织高度评价和嘉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建于1960年,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
1960年1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复中央气象局“同意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将来学院独立后,南京大学仍保留一个气象系”。
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发文,同意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气象学院。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学校各项工作都受到干扰和破坏,正常教学秩序被摧毁,停止招生和上课长达六年之久。
1978年2月17日,南京气象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2年10月,学校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全国气象部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1993年,经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批准,正式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承担世界各国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的培训任务。
1999年,北京气象学院并入南京气象学院,成为南京气象学院北京分院。
2000年2月12日,由原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以“中央与地方共建,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模式。
2002年3月15日,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该校举办公有民办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2003年4月,在北京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北京分部。
2004年5月,升格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1月1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
2006年,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
2007年,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2月,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教育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年8月29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等八个单位共建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
2013年1月,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6月,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9月,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3月,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1月,荣获南京市“2020年创新名城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2月,荣获“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称号;同月,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签约建立医学人工智能联合研究院;同月,江苏省教育厅与南京江北新区签约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2年1月,获批工信部“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同月,获批江苏省智能气象探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同月,荣获江苏省公共机构“十三五”节能工作考核评价优秀单位;同月,荣获2021年省技术转移联盟技术转移工作促进奖。2月,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3月,获批筹建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同月,荣获江苏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优秀单位;同月,荣获“2021年度网络安全先进单位”称号。4月,获批首期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4项;同月,获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学校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优秀等次;同月,学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获评优秀;同月,在全省共青团“两红两优”评选中喜获佳绩;同月,学校2021年度综合考核再获“第一等次”。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京东集团战略建立合作暨京东商学院揭牌。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2021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月,获批2022年南京市大数据与信息服务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同月,获批江苏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同月,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同月,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共建国际传播基地;同月,学校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至46个。7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增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分别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4个专业通过认证;同月,获批中国科协2022年度学风传承行动项目立项;同月,获评“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8月,获批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同月,荣获“2021年度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9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率先设立全国首个元宇宙工程系;同月,获批3个江苏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4项;同月,荣获2022年气象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单位及优秀活动荣誉;同月,获批“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立项;10月,获评2022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同月,学校荣获中国发明协会2022年度“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同月,获批2022年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研究中心。1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揭牌;同月,获批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首批试点应用单位。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学院正式成立,海康威视英才班开班;同月,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月,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
2023年4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苏州太湖研究院签约揭牌。5月,南信大牵头成立中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成立元宇宙联合实验室。
2024年8月,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科技创新赋能气象产业发展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