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积薪(唐代)——盛唐棋坛第一人
唐玄宗时期首席棋待诏,被誉为"唐代棋圣"。他在安史之乱期间随驾入蜀,创作《围棋十诀》——"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等十句棋谚,至今仍是围棋战略的黄金法则。其"山中遇仙"的传说更添神秘色彩,代表着唐代围棋的最高境界。
2. 顾师言(唐代)——中日围棋交流的先驱
唐宣宗时期棋待诏,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国际围棋比赛参与者。公元848年,他在"中日擂台赛"中战胜日本王子,下出传世名局"镇神头一子解双征"。这一棋局被记载于《旧唐书》,开创了中日围棋交流的先河。
3. 刘仲甫(北宋)——江南棋坛的无敌手
北宋徽宗时期棋待诏,称霸棋坛二十余年。所著《棋诀》系统阐述"布置、侵凌、用战、取舍"四大棋理,比《围棋十诀》更为具体实用。他在杭州设擂,连胜各地高手,其"奉饶天下先"的气度成为后世棋手楷模。
4. 过百龄(明末清初)——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明末清初棋坛领袖,十一岁便战胜国手林符卿。他打破传统的"镇神头"开局定式,首创倚盖起手布局,推动围棋布局理论革新。所著《四子谱》成为明清棋手必读经典,黄龙士、徐星友等大家皆受其影响。
5. 周嬾予(清初)——棋坛的巾帼奇才
清代著名女棋手,中国围棋史上最杰出的女性国手。她先后战胜过百龄、周东侯等一流高手,与黄龙士对弈亦能分庭抗礼。其棋风轻灵飘逸,善于在劣势中寻找转机,打破了围棋界男性一统天下的格局。
6. 黄龙士(清初)——康熙年间的棋圣
清初最负盛名的围棋大家,被尊为"棋圣"。他与徐星友的"血泪篇"十局棋堪称围棋史上不朽名局,在让先情况下仍展现出惊人实力。其棋风变幻莫测,开创了清代围棋的新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7. 徐星友(清初)——大器晚成的理论家
师从黄龙士,四十岁后始成国手。所著《兼山堂弈谱》是中国古代最具理论深度的棋评著作,点评精当,见解独到。他培养出程兰如等杰出弟子,在棋艺传承上作出重要贡献。
8. 范西屏(清代)——天才横溢的棋坛巨擘
乾隆年间最杰出的围棋天才,与施定庵并称"棋坛双璧"。所著《桃花泉弈谱》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象棋谱式围棋布局的专著。其棋风大气磅礴,妙手频出,当湖十局中与施定庵的较量成为千古绝唱。
9. 施定庵(清代)——严谨细致的棋理大师
范西屏的终生对手,棋风以严谨缜密著称。所著《弈理指归》系统总结古代棋理,首创棋诀歌赋体裁。他在晚年完成的《弈理指归续编》进一步完善围棋理论体系,被誉为"棋理集大成者"。
10. 周小松(晚清)——古代围棋的殿军人物
晚清最后一位围棋大师,亲历中国古代围棋向近代转型。他曾与年迈的范西屏对弈,又见证了日本围棋的崛起。所著《餐菊斋棋评》收录大量精彩对局,为古代围棋史画上圆满句号。
这些围棋国手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共同书写了中国围棋的辉煌历史。从王积薪的《围棋十诀》到施定庵的《弈理指归》,从顾师言的国际交流到范西屏、施定庵的巅峰对决,他们不仅提升了围棋的技艺水平,更丰富了围棋的文化内涵。这些国手的故事和成就,至今仍在围棋界传颂,他们的棋艺精神和理论贡献,永远铭刻在中国围棋发展的史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