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1955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1956年,在《香港商报》全年连载《碧血剑》。
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
1959年,于香港创办《明报》,同年,在自办的《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1972年,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1989年,辞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结束了从政生涯。
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飞狐外传》《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笑傲江湖》《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等
1998年,获得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当代文豪金龙奖。
2009年,获得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金庸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将其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既然称做通俗文学大师,还是有必要通过他的小说进行一番文学雅俗观的论辨。(中国文学网评)
金庸就像一个“黑洞”。把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任何人靠近他,就会化为乌有,根本没法比。(作家黄易评)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大提高了传统武侠小说作品的思想、文化、艺术品位,包含着浓烈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他以其艺术实践,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了文学的宫殿,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