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年,完成第一部作品论著《冥想》。
1683年,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1692年,开始发表许多讽刺性的时事论文及诗词,并正式使用“笛福”这个名字。
1697年,出版论著《计划论》。
1701年,因出版长诗《地道的英国人》(又译作《货真价实的英国人》)引起关注。
1702年,出版论著《对付新教徒最直截了当的办法》。次年,创作诗歌《立枷颂》。
1704年,开始独立主办《评论》杂志,刊物上的文章几乎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
1705年,创作行旅小说《团结》。
1709年,完成历史记录《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史》。
1715年,出版论著《家庭指导》,该作品是一本行为指南一类的书,受到公众欢迎。
1719年,出版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1720年,完成历史小说《骑士回忆录》《辛格顿船长》《鲁滨逊漂流记的回想》。
1722年,出版小说《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
1724年,出版小说《罗克萨娜》。同年,出版游记《大不列颠全岛记游》。
1725年,出版小说《英国商人手册》。次年,出版讽刺作品《魔鬼的政治历史》。
1731年4月24日,逝世于伦敦。
《冥想》《计划论》《地道的英国人》《对付新教徒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家庭指导》《鲁滨逊漂流记》《骑士回忆录》《辛格顿船长》《鲁滨逊漂流记的回想》《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罗克萨娜》《英国商人手册》等
丹尼尔·笛福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他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摩尔·弗兰德斯》等小说,同以往的文学作品相比,无论在艺术形式或是在艺术质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丹尼尔·笛福向世人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小说文本,作品没有蒲柏的古典风范,也没有斯威夫特的辛辣讽刺,但也自成一家,在平直晓畅、细枝末节中见真实;同时,他的作品不再以“英雄”“伟人”为主角,而把焦点对准大街上来来往往的普通百姓及其美德,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风气之先河。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影响以及作用,他因此成为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丹尼尔·笛福的作品向读者展示真实性,尽管他的小说是虚构的,但“虚构”也有特定的含义,并不是指那些超越真实的事件的捏造,即超越于人的经验之上的凭空捏造。丹尼尔·笛福的“真实观”既认同作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性,同时也认同作品与代表着社会文化公认常识的“读者的真实”之间的一致性。为了实现自己的“真实观”,丹尼尔·笛福创立了一种类似于“让客观事实自己说话”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从本质上说,它是古典主义理论的核心原则——“文学模仿自然”的一种翻版。但是丹尼尔·笛福的“自然”不同于“普遍的自然”,而是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客观事实”。他将创作对象确定在个体的人所经历的具体的事件上,让个人的世俗经验成为各受关注的焦点,首次让文学创作表现人的现实生活,开创了小说创作根植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先河,即一要反映普遍性,二要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这两大基本概念的突破。具体而言,丹尼尔·笛福的作品现实性主要表现在取材的现实性、背景的具体化、语言的朴实、细节的逼真性。
丹尼尔·笛福在作品把语言变成了一种描述性的手段,从而建立了语言和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为了有助于读者的理解,他选择一种彻底的明了,在事实上和文体上都要说得清清楚楚的语言,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是出现了类似日常口语式的同语反复、叙事重复、啰嗦冗长、平铺直叙、措词简单等文体现象。丹尼尔·笛福只求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不求辞藻华丽、文体优美。丹尼尔·笛福这么做是为了营造小说细节的真实性,缩短自己的作品与广大读者之间的距离,而不得不作出的取舍。在丹尼尔·笛福的小说中除了出现了顺叙手法之外,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这些追述或起补充作用,或起重复的作用,对先前已经描述过的事件进行改变、强调、或解释。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他(丹尼尔·笛福)确实属于那些伟大而朴素的作家的行列,他的作品,建立在对于人性中虽然不是最有魅力却是最持久的因素的理解之上。
英国评论家杰克逊:如果人们要抓住资产阶级年轻的、革命的、上升时期的旺盛而自信的精神,那么最好的导引莫过于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了。
英国诗人瓦尔特·德拉·梅尔:他(丹尼尔·笛福)的杰作的魅力不仅仅是传奇的故事,而是这传奇故事被披上了纪实的外衣,使故事看起来真实可信]。
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笛福之前的英国作家的作品都缺乏可信度,笛福为我们设定了一条重要的规则:讲故事者必须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