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从军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
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处女作《昆仑殇》,一举成名。
1988年至1989年期间,先后加入北京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
1990年,转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从事文学专业创作,评为一级作家职称。
1994年3月,发表中篇小说《预约死亡》,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1995年5月,出版作品综合集《毕淑敏作品精选》。8月,出版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短篇小说集》。
1997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红处方》。6月,出版长篇儿童小说《雪山的少女们》。
1998年,出版了一系列散文集作品,其中包括《保持惊奇:毕淑敏散文新作》《大雁落脚的地方——毕淑敏作品自选集》《非血之爱》等。
2001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血玲珑》。6月,《血玲珑》出版。9月,出版散文集《毕淑敏散文》。
2003年起,先后出版长篇小说《拯救乳房》《女工》、对话录《点击成长——毕淑敏与青少年面对面》。
2005年1月,出版散文集《我很重要》,之后,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毕淑敏作品精选》《毕淑敏小说》、散文集《毕淑敏散文》等。
2006年1月,出版散文集《今世的五百次回眸——毕淑敏情感散文新作》《千头万绪是多少》、自传《我的人生笔记》等诸多作品。
2007年1月,出版中篇小说集《西藏的故事》、作品集《毕淑敏心理作品自选集:有个地方叫梦坊》、随笔集《我的行走笔记》。4月,出版长篇小说《女心理师》。9月,出版长篇小说《鲜花手术》。
2009年1月,出版散文集《谁是你的重要他人》,同月,出版散文集《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
2010年,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破解幸福密码》。
2011年,出版散文集《带上灵魂去旅行》《生命的借记卡》《毕淑敏养心妙语》、短篇儿童小说集《梦幻小屋和蓝手镯》。
2012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花冠病毒》,次年,出版散文集《柔和的力量》。
2014年,出版散文集《男生,我大声对你说》《女生,我悄悄对你说》。
2017年,先后出版《世界如锦心如梭》《美洲小宇宙》《晚安·明晨有最美的太阳》《破冰北极点》《旅行是为了抵达内心和远方》。
2019年起,出版《小语种麦子》《小语听演唱会》《小语借眼泪》《小语打喷嚏》《小语的舌头生病了》。
2020年,出版《小语送温暖》《小语剪指甲》《小语看世界》《小语换皮肤》《小语的牙齿朋友》,6月,出版散文集《巴尔干的铜钥匙》。
《昆仑殇》《补天石》《预约死亡》《红处方》《拯救乳房》《女心理师》《藏红花》《女工》等
随着毕淑敏从军到从医角色的转换,从西藏到都市的地域变动,她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内涵也随之变得宽广丰厚,她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正式确立。她小说中的贺顿、简方宁、浦小提、郁秋容等女性在历经生活的百般折磨后仍然无法取得灵与肉、性和爱、婚姻与事业间的平衡。都市系列中女性在事业、家庭、爱情三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女性在生存状态上的尴尬和艰难处境都透视出毕淑敏对女性命运的自觉思考。
毕淑敏除了书写自己的创伤经验外,她还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人普遍表现出来的受创反应。得益于与创伤亲密接触的职业机缘,毕淑敏在散文创作的时候总是聚焦于现代人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创伤,她敏锐地看到在高压生活的笼罩下,现代人的心灵千疮百孔,这些心理问题或表现为缺乏对生命、死亡的思索,或表现为心理焦虑、压抑,它们长期在无形中作祟,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毕淑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一并将他们反映在了散文作品中,书写进了一个又一个短小的散文故事中,试图用亲切而平和的讲述给予读者启发、帮助他们醒悟。
毕淑敏在小说文本中大致为读者展现了三种类型的女性人物形象:第一、“圣母”型。此类女性母亲角色博大、无私、坚韧、宽容,如大地一般竭尽全力滋养、呵护一切生命,而且具有一种“不合常理”的孕育渴望。由此可以看出,母性意识在女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第二、“妖女”型。此类女性不再是顺从者、依赖者、被动者,她们是主动的、不可预知的破坏者。她们打破承载在女性身上一切道德的压制,淋漓尽致地表演女性恶的一面,这恰巧是作者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艰难处境的揭示以及表达对两性和谐共处的期盼。第三、“女强人”型。此类女性是在事业上勇敢追求、永不言败,甚至有着无谓的奉献精神和悲壮赴死的英勇气息。
1987年,凭借《昆仑殇》获得1987年昆仑文学奖。
1988年,凭借《红处方》获得第一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1989年,凭借《补天石》获得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征文优秀奖。
1990至1994年,先后获得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百花文学奖。
1999年,凭借《最晚的晚报》获得新中国成立50周年征文优秀奖。
1999年,凭借《红处方》获得1999年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
2003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4年,凭借《藏红花》获得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征文优秀奖。
2004年,凭借《女工》获得第四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毕淑敏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份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中国当代作家王蒙 评)
“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针对我们的心理疾患而开的心灵处方。这缘于她的善良和对人的心理隐秘的洞悉。”(文学评论家贺绍俊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