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63年,原名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2002年6月独立升格,现坐落于常州科教城。现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学校2010年获批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8年获批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2019年获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2024年高质量完成国家首期“双高计划”项目验收。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模具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部、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等教学单位。研制“产教对接谱系”,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匹配性高。覆盖智能制造产业链设 计、加工、控制等核心领域,设置多个专业群,其中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群、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形成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先后获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服务贡献50强、产教融合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获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
学校深度融入区域产业,主动对接省“1650”和市“1028”产业体系建设,“产教园+工作站”校企互哺,“产业学院+园区基地”校地互融,“共同体+联合体”两翼并进,推进“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团一技术、一师一专项、一生一方案”等“五维一体”产教协同创新实践。对接溧阳高新区动力电池等千亿产业集群打造省级新型电力与高端装备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建设全国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全国智能检测与先进制造、新能源输送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精密制造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63年7月的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
1965年6月,经江苏省机械厅批准,更改校名,迁校于勤业桥堍米市河北的南河沿208号常州矿山机械厂旧址。
1966年9月,学校更名为常州市红大机械学校。
1968年8月,学校更名为常州市机械学校。
1969年12月,常州市机械工业局撤走设备,教师解散,学生下放,学校停办。常州市第九中学随之迁入办学。
1973年6月,经上级批准,学校更名为常州机械技术学校,在常州北门外塘桥依托常州第二机床厂异地复办。
1978年12月,学校更名为常州机械学校,并开始筹建新闸校区。
1981年5月,学校整体迁入新闸校区。
20世纪90年代,学校先后成为省重点中专校、国家级重点中专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
2000年6月,因江苏省机械厅被撤消,学校划归江苏省教育厅统一领导。
2002年6月28日,学校由原常州机械学校独立组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10月,常州大学城新校区开工建设。
2003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学院主体入驻大学城。
201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2015年,学校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18年,学校获批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
2019年,学校获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C档)。
202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