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公旦(西周)
西周开国元勋,被尊为太子太保制度的奠基人。他辅佐年幼的成王,制礼作乐,平定三监之乱,开创"成康之治"。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勤政精神成为后世典范,其《无逸》《康诰》等训诫成为帝王教育的重要文献。孔子"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感叹,足见其历史地位的崇高。
二、张安世(西汉)
汉宣帝时太子太保,与霍光同辅昭帝。他为人谨慎,"每定大政,已决,辄移病出",深得朝廷敬重。张安世执掌枢机十余年,举荐人才不拘一格,其子张延寿亦官至太仆。班固在《汉书》中赞其"履忠进言,得誉当时",是西汉中期政坛常青树。
三、王导(东晋)
东晋开国功臣,历仕元、明、成三帝,任太子太保辅佐明帝。他"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政治抱负,团结南北士族,奠定东晋百年基业。王导为政清静,善于调和矛盾,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其"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更显其政治品格。
四、长孙无忌(唐代)
唐太宗凌烟阁功臣之首,任太子太保辅佐李治。他主持修撰《唐律疏议》,奠定唐代法制基础;与房玄龄等制定《贞观礼》,完善国家礼仪制度。作为顾命大臣,他忠心辅佐高宗,虽最终因反对立武后被迫自尽,但其对"贞观之治"的贡献不可磨灭。
五、李勣(唐代)
唐代著名军事家,任太子太师(位同太保)。他历事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破突厥、灭高句丽,战功赫赫。李勣善于识人,临终前叮嘱弟弟李弼:"我见房玄龄、杜如晦平生勤苦,门户可保。"其谨慎持重与军事才能并重,配享高宗庙庭。
六、吕端(北宋)
宋太宗时参知政事,任太子太保辅佐真宗。太宗赞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在真宗即位过程中挫败宦官王继恩的阴谋,确保政权平稳过渡。吕端为相持重,识大体,在澶渊之盟前稳定朝局,为宋代盛世奠定基础。
七、耶律楚材(元代)
蒙古帝国重臣,任中书令辅佐窝阔台。他阻止蒙古贵族将中原变牧场的计划,建立赋税制度,保全儒家文化。耶律楚材提出"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推动蒙古政权汉化改革。其《湛然居士文集》记录了他的政治理想与治国理念。
八、刘基(明代)
明朝开国军师,任御史中丞兼太子太保。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制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刘基的《郁离子》寓治国之道于寓言,其神机妙算被民间传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九、张居正(明代)
明万历初年内阁首辅,任太子太保教导神宗。他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整顿吏治,巩固边防,开创"万历中兴"。张居正为帝师十年,编《帝鉴图说》以史为鉴,虽身后遭清算,但其改革成果影响深远。
十、曾国藩(清代)
晚清重臣,任太子太保(赠衔)。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开办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注重人才培养,其《家书》《日记》蕴含丰富教育思想,被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的为官之道和育人理念,对清末政治影响深远。
这些青史留名的太子太保们,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深厚的学识修养,在培育储君、传承治国之道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或开创制度,或平定乱世,或推行改革,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为师者的责任担当和为人臣的忠诚品格。这些太子太保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辅政不仅要忠于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他们的育人理念与政治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