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震(东汉)
被誉为"关西孔子"的杨震官至太尉,却坚持"暮夜却金"。有名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流传千古。他拒绝门生王密深夜送来的十斤黄金,任内从不置办产业,要求子孙粗茶淡饭、步行出行。死后无余财下葬,成为清官典范。
2. 羊续(东汉)
这位南阳太守以"悬鱼拒贿"闻名。下属送来生鱼,他将鱼悬挂在庭院中,从此无人再敢行贿。身穿破旧棉袍,食用粗茶淡饭,妻子前来探望时,他展示出全部家当——一床布被、几件旧衣、数斛麦子,堪称"裸官"第一人。
3. 子罕(春秋)
宋国司城(司空)以"不贪为宝"名垂青史。有人献上美玉,他答道:"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这句名言成为后世官员的座右铭。他主政期间,宋国饥荒时主动请求出借粮食,彰显仁政爱民之心。
4. 刘宠(东汉)
任会稽太守时政绩卓著,离任时几位老人凑百钱相赠,他象征性取一钱,因此被称为"一钱太守"。此前在豫章、会稽等地任职期间,始终"简除烦苛,禁察非法",深得民心。后来官至司徒、太尉,依然保持清廉本色。
5. 包拯(北宋)
这位开封府尹以铁面无私著称,立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他生活简朴,衣食用度与百姓无异。在端州任职时,拒绝多取一方端砚,其清廉作风赢得"包青天"美誉。
6. 海瑞(明代)
被誉为"海青天"的这位应天巡抚,去世时仅余俸银八两、旧衣数件,连丧事都由同僚凑钱办理。他生前在浙江淳安知县任上自种蔬菜,为母亲祝寿才买二斤肉,成为官场奇谈。其《治安疏》直指皇帝过失,更显刚直品格。
7. 于成龙(清代)
康熙朝"天下第一清官",从知县做到两江总督,始终保持"屑糠杂米为粥"的生活。在直隶巡抚任上以屑糠杂米为粥,在两江总督任上终年不知肉味,江南百姓称其"于青菜"。去世时木箱中仅有一套官服,令人动容。
8. 张伯行(清代)
这位康熙朝理学名臣任福建巡抚时,发布《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他日常饮食唯菜蔬而已,被称为"豆腐汤巡抚"。在江苏巡抚任上,依然粗茶淡饭,以身作则整顿吏治。
9. 陆贽(唐代)
唐德宗时期宰相,坚持"重礼轻财"。德宗劝其"清慎太过",他却认为"贿道一开,辗转滋甚"。他拒绝各方馈赠,连剑南节度使韦皋送的礼物也原封退回。其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体现民本思想。
10. 郑板桥(清代)
这位"扬州八怪"之首在山东潍县知县任上,因赈灾得罪上司罢官。临行时仅三头毛驴,一头驮书童,一头驮书籍,一头自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道出了他心系百姓的为官理念。罢官后以卖画为生,坚守清贫。
这些清贫高官的故事,共同书写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壮丽篇章。他们身居要职却甘守清贫,手握大权而不谋私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廉者,政之本也"的深刻内涵。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的选择或许显得不合时宜,但正是这种"不合时宜",彰显了士人精神的崇高与可贵。重温这些清官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廉洁价值的重申与呼唤。他们的精神遗产,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为官之德,首在清廉;人生之贵,重在操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