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贾思勰(北魏)
集六世纪以前农学之大成者,著有《齐民要术》。
贾思勰高居榜首,因其著作《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该书涵盖了农、林、牧、渔、副等多个领域,详细阐述了选种、育种、耕作、施肥、轮作等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它开创了完整的农学体系,对后世农学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二、徐光启(明代)
融汇中西农学的科学先驱,著有《农政全书》。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之作。他不仅全面辑录了前代的农业文献,更融入了自己的科学实践与见解,尤其重视农田水利、荒政救荒等国家农业政策。他积极引入西方科学技术,如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并将数学、测量等知识应用于水利工程,体现了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科学精神。
三、王祯(元代)
图文并茂的农学与机械巨匠,著有《王祯农书》。
王祯的《王祯农书》其最大贡献在于其系统性,它第一次将广义的农业生产知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书最杰出的部分是《农器图谱》,其中绘制了100多种农具和农业机械图,并详细说明了其构造、演变和用法,是后世研究古代农具的无价之宝。他本人还是活字印刷术的改进者,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格物致知”。
四、氾胜之(西汉)
北方旱作农业技术的奠基人,著有《氾胜之书》。
氾胜之是见诸史籍的第一位专职农官,其著作《氾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核心是“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耕作原则。他创造的“区田法”和“溲种法”极大地提高了抗旱保墒能力与单位面积产量,对后世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汉代农业科技的杰出代表。
五、陈旉(宋代)
南方水田耕作体系的理论家,著有《陈旉农书》。
陈旉的《陈旉农书》是第一部详细论述南方水田耕作体系的农书,标志着中国农学重心从北方旱地向南方水田的转移。他提出了“地力常新壮”的著名理论,驳斥了土地种久了会衰弱的观点,强调通过施肥等措施可以保持并提升地力。书中对土壤改良、肥料积制与施用、水稻栽培等均有精辟论述。
六、鲁明善(元代)
注重实用与月令的农学家,著有《农桑衣食撮要》。
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典型的月令体农书,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详细列举了每个月的农事活动。其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语言通俗易懂,操作性极强,相当于一本为农民编写的“农事日历”。它对于普及农业知识、指导民间农业生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七、楼璹(宋代)
以诗画记录农耕的艺术家,创《耕织图》。
楼璹的贡献在于他以一种独特的形式——绘画与诗歌,系统地记录了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过程。他所绘制的《耕织图》系列,包括“耕图”与“织图”各二十余幅,并配以五言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从种稻到收割、从养蚕到织帛的全部流程。这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更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科技著作,推动了农耕文化的传播。
八、曾之谨(宋代)
专攻农器研究的开拓者,著有《农器谱》。
曾之谨的《农器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农具的著作。他系统地收集、整理并考证了古代乃至当代的农具,弥补了此前农书在农器记载上的简略与不足。虽然原书已佚,但其开创性的体例和内容为后来王祯写作更为详尽的《农器图谱》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
九、杨屾(清代)
关中地区的农学实践家,著有《豳风广义》与《知本提纲》。
杨屾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农学实践家。他心系民生,为了在关中地区推广蚕桑事业,亲自试验并写成了《豳风广义》,详细介绍了种桑养蚕织帛的全套技术。他的另一著作《知本提纲》则从哲学高度阐述了其农学思想,其中关于农业生产规律的总结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十、丁宜曾(清代)
面向基层的实用农学代表,著有《农圃便览》。
丁宜曾的《农圃便览》是一部基于作者家乡山东日照地区农业生产实践写成的农书。其内容极其贴近地方实际,所记载的耕作技术、作物品种、天气谚语、食疗方剂等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实用性。这本书是研究清代地方性农业技术的宝贵资料,体现了农学知识在民间的积累与传承。
这份榜单上的先贤们,以其毕生的心血与智慧,将农耕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铸就了中华文明深厚的物质根基。他们的著作不仅是技术的记录,更是“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体现,至今仍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