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于《小说月报》发表处女作《梦珂》。
1928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反响,同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
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合办《红黑》杂志。同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影响的左翼作家。在《北斗》1至3期发表的小说《水》标志着作家视野的新的开阔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关注。
193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母亲》出版。
1936年11月,奔赴陕北,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
1940年10月,与舒群、萧军发起成立延安文艺月会。
1948年,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为其创作高峰。之后,写了大量散文、杂文、评论。
1952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
1984年,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1986年3月4日,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
丁玲创作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有《梦坷》《暑假中》等一批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内容不尽相同,思想艺术水平有高有低,但都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寻求出路的社会反叛情绪和社会批判意识。尤其是其中那些表现青年知识女性生活的作品,透过五四以后到五卅前夜凝重的时代氛围的描写,楔入主人公心灵的深处,开掘出一种深深的时代的失望和痛苦,表现出热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和对于未来的朦胧而热切的憧憬。
她从描写知识,女性的苦闷和,痛苦的狭隘天地里挣脱出来,开始正面描写社会革命斗争,表现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1930年初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接着,又以《1930年春上海之一》和《1930年春上海之二》作为参加左联后向读者的献礼。这些作品诚然未能摆脱早期革命文学革命加恋爱的公式,但是,放在左联时期,许多同类性质的作品中作一比较,小说对于革命者心理的描写和性格的刻画却是比较真实自然,也比较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家对于自己笔下的生活和人物,并非仅仅有理性的认识而没有生活的真实的体验,两篇《1930年春上海》,尤其如此。这说明作者陷入恋爱与革命的冲突里去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超越和突破了既有的创作模式,对于丁玲来说,这种创作上的转变,无疑是宣告了她的创作将和时代一同前进的可喜信息,宣告了丁玲对于创作危机的超越。丁玲从此跨进革命文学作家的行列。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以委婉绵密的笔触对人物作深刻的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仍在。然而因为动态的描写多了,静态的心理分析少了,环境的刻画突出了,情景交融的描写增多了,便没有了某种外国心理分析小说式的酣畅淋漓,却有了中国文学固有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的蕴藉的神韵和情致。丁玲寻求民族特色的努力,和作者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因为民族风味浓郁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吸引自己民族的读者,更好地发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
毛泽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人民网: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延安时期的丁玲,经历的正是从云霄沉入海底的过程。起因之一就在于她以女性的生命体验,洞察到以男性为主体的革命阵营内部,既有着两性间在阶级、民族利益上的一致性,还存在着男性以革命的名义对女性的歧视。她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大胆而犀利地揭示出被革命外衣遮蔽的性别歧视问题,从而挑战了革命群体内依然固有的父权-夫权制性别秩序。
孙犁:一颗明亮的,曾经子夜高悬,几度隐现云端,多灾多难,与祖国的命运相伴随而终于不失其光辉的星,殒落了。
林贤治:一个具有巨大文学才能而为政治所吞噬的作家,一个忠实文学事业并为之苦苦挣扎的作家,一个未完成却受到意外打击而几近碎裂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