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至1937年,创作完成中篇小说《路》《三人行》和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翻译作品《文凭》《战争》等。
1938年,创作完成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
1940年,创作完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1941年,创作完成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劫后拾遗》等。
1945年,创作完成剧本《清明前后》。
《子夜》《蚀》《虹》《腐蚀》《路》《三人行》《劫后拾遗》《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多角关系》等
《野蔷薇》《春蚕》《烟云集》《耶稣之死》《委屈》《茅盾短篇小说集》等
《白杨礼赞》《茅盾散文集》《话匣子》《速写与随笔》《印象·感想·回忆》《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时间的纪录》《杂谈苏联》《跃进中的东北》等
茅盾擅长以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制。
茅盾的文学道路,与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结伴而生。这样的现实主义文学与向壁编造、矫揉造作、粉饰太平的虚假文学形成对照。“五四”时期,强调“血与泪的文学”,目的是要文学创作者正视社会现实,将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重新建立在一种批判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彻底打开创作者的社会视野,拆除创作者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壁障,让文学创作者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感受和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反对附庸风雅、吟风弄月;强调写实手法,而不是向壁虚构的编造手法来进行文学创作。茅盾的这种意识,顺应了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时代需求,来自他的文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具有强烈的在场感。
茅盾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追求对时代社会做一种“全景式”的描绘。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提供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历史画卷。
茅盾是中国现代最有影响的文学家之一,是中国左翼文坛的主将之一,是中国现代严肃文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是时代激流的摄影师,是时代风云的书记官,他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泰斗地位。(中国茅盾研究会评)
茅盾热心于提携青年作家,他的作品丰硕,为人谦和,素有‘文艺园丁’的美誉。(《人民政协报》评)
茅盾至今拥有着文学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他的创作是我们不断推进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源和价值参照。(《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