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共同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在这之后开始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
19世纪50年代初,发表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
1847~1852年,发表成名作《猎人笔记》,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1855年屠格涅夫发表剧本《村中一月》,开始逐渐关心知识分子与贵族的冲突问题。
1856年至1862年,发表《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
1860年代后期,向西欧介绍俄罗斯文学,期间创作长篇小说《烟》。
19世纪70年代,创作《草原上的李尔王》《普宁与巴布宁》《春潮》等。
1877年,发表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
1883年8月22日,病逝于巴黎。
《多余人日记》《木木》《猎人笔记》《罗亭》《阿霞》《贵族之家》《前夜》《初恋》《父与子》《烟》《旅长》《不幸的姑娘》《回忆别林斯基》《奇怪的故事》《草原上的李尔王》《春潮》《契尔诺普哈诺夫的末日》《处女地》等
屠格涅夫忠于自己的天性和创作个性,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有效地利用了俄国和西欧的浪漫主义的积极成果,锤炼和创立了他自己的独特的现实主义小说,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宝库,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屠格涅夫是第一个拥有全欧乃至全世界影响的俄国小说家。他以自己的创作和丰富的艺术经验,扩大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为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的确立和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屠格涅夫的创作反映了俄国从封建农奴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这一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典型,成为俄国解放运动艺术编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洁、朴素、细腻、清新、抒情味浓的艺术风格,对俄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列宁称他是“卓越的俄罗斯作家”。他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一起,被人们称为俄国文学的三巨头。屠格涅夫也为俄罗斯语言规范化作出了贡献。
屠格涅夫善于选择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善于摄取场景中的人和物,或者是选择事态的某个侧面,聚焦故事中的某个动人环节,寓情于景,示情以景,情景彼此渗透。
与相当自由和灵活的中短篇小说文体相比较,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文体则相对稳定得多。诗歌的因素虽已减弱,但绝没有消失,它总是适时地从叙事的缝隙中“破土而出”,从而在各个方面强化叙事的效果。与此同时,戏剧的因素似有历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赋予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以程式化的特点,如大致差不多的总体结构,不大的活动空间,不长的时间跨度,占有中心位置的人物的对话,必不可少的插叙或补叙,瞬间的激箔时刻,情节的急转直下,紧接着的高潮,独特的尾声,再加上穿插其中的适可而止和恰到好处的诗意的渲染和点拨。这些便是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稳固和运用得相当纯熟的程式。所以屠格涅夫长篇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一种对其他文体如诗歌和戏剧等的“综合”的趋向,这是集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于一身的屠格涅夫所独具的特点。
屠格涅夫是非常聪明的人,具有非凡的诗的才能。(俄国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评)
屠格涅夫是俄罗斯语言的巨匠。(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评)
未来的文学史专家谈及俄罗斯语言发展时,一定会说,这种语言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诃夫创造的。(苏联作家高尔基评)
屠格涅夫是“卓越的俄罗斯作家”。(列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