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
1980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2年,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
1989年9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1991年,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
1992年1月,与妻子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8月,《黄金年代》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1994年7月,《黄金时代》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收入五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1995年5月,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7月,《未来世界》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1996年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辞世。同月,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电影《东宫西宫》入围戛纳电影节。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等
《唐人秘传故事》《王二风流史》等
王小波的小说,第一次集中地用“爱情”,特别是“性爱”,公开挑战了革命逻辑。王小波既继承了年代对爱情与革命权力关系的思考,具有强烈启蒙意味,也顺应了年代世俗化潮流。他的“革命+恋爱”小说中,爱情,特别是性爱,不仅是日常化的欲望力量,更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主体价值,进而成为”人性再启蒙”的重大伦理支撑点。这些小说中爱情的价值,就在于对抗革命叙事对人性的戕害、革命集体道德主义对人性的遮蔽。他笔下的“性”,虽有大胆直白的描写,却不指涉颓废的日常化生活态度,而是精英化的价值伦理。他固执地去探索“革命+爱情”的复杂表现形式,批判性地在诸如“虐恋”、“权力关系”等视角下挖掘革命话语对人性造成的创伤,以及革命与爱情多变复杂的组合关系。
王小波的《白银时代》《黑铁时代》,这些反乌托邦小说都凸显出作家对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张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权意识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反乌托邦小说所揭示的正是“个人”的危机。无论《白银时代》,还是《黑铁时代》,主流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已失去了一个个体的地位,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人性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抑制,这是极权,是那种被置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造成的。王小波以这个文革这个特殊的时代为突破口揭示出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荒谬的生存体验,作者对这段荒唐历史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在建构历史故事过程中,王小波并非泥古不化,处处以史料的真实性为依归,执着地向着那个已逝时代的本来面貌复归,力图全景式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寻求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相反,他始终以—个现代人的视角、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主体立场来重构历史,在历史建构中实现对现代性、现代精神的复归。因而作者笔下的人物与其说是历史人物,不如说是现代人,他们所具有的是现代人才具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与生命状态。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融入文本,以寓言、戏谩、反讽的修辞方式以反神话的写作进行到底。
王小波在自己几乎每一篇小说之中都有“王二”这样一个叙述者,王二身上又灌注了作者王小波身上的某些特征,这样就会造成读者对于王二和王小波的等价认同的一种阅读状态。在《万寿寺》中,王小波写到王二是因为不愿做领导交代的事而进行小说创作,在最初就强调了一切叙述的虚假性,王二的玩世不恭让读者想到王小波的叙事姿态,这样便不再期待从王小波的叙述中获得一种意义,而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虚无感,因为在最初就规定了一种必然走向虚无的结局。在《黑铁时代》中,王二本身就参与了“黑铁公寓”的管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王小波自己与世俗的合谋。这样,最初的强烈的心理冲击就得到缓和,叙述者变得不再可信,叙述者的话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符号的堆砌,这样荒诞感就诞生了。
1991年,凭借《黄金时代》获得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1995年,凭借《未来世界》获得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1997年,凭借《东宫·西宫》获得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小波在创作中,始终以一个“观察家”的姿态关注社会普通民众面临的问题。这与他的生活有关,也与他朴素的价值观有关。因此,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琐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后却饱含了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理解。小波小说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没有矫揉造作,这种所谓的“技法”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我认识的小波,在这一年收获颇多,不仅在小说创作上,也在诗歌和散文上,他的勤奋和努力换取了大众的认可。(作家扶小风评)
小波的文字涉猎了小说、诗歌和散文,但以小说居多,也以小说见长。他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并不是那种为写文字而造文字的人,他文字里透露出的感情是真挚的,感人的。(作家季纯评)
对于王小波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极端。一部分人对他推崇备至,将他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学,有点儿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统的人们所不喜欢。(作家哲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