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受雨果浪漫主义影响,创作《狂人之忆》。
1843年起,开始尝试创作长篇小说。
1845年,完成《情感教育》最初初稿。
1840年-1849年,先后完成《情感教育》初稿、《圣安东尼的诱惑》。
1851年,启动《包法利夫人》创作,耗时近6年完成,在1857年出版后引发轰动,
1862年,出版《萨朗波》。
1869年,《情感教育》修订版出版。
1877年,《三故事》收录《纯朴的心》《圣朱利安传奇》等。
1880年5月8日,去世。
《狂人之忆》《斯玛尔,古老的秘密》《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竞选人》《三故事》《纯朴的心》《布瓦尔和佩库歇》《庸见词典》等
居斯塔夫·福楼拜自觉地引导着当时的小说创作走向某种特别追求“客观性”的现实主义。在他之后,左拉、莫泊桑渐渐地偏离了巴尔扎克的某些做法,在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文学主张,是为自然主义。
中国学界对福楼拜的评价基本上是“19世纪继巴尔扎克和司汤达之后跃入法国文坛的第三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但是,在法国,好些文学史的作者,把福楼拜称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在文体学上,对他的推崇则远远胜过巴尔扎克。
福楼拜对现实主义小说的最大贡献,就是从作品中完全排除主观的、抒情的部分,独创出一种所谓“纯客观”的小说美学。他也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证明,一个有一定功力的小说家,完全可以通过他所选择的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描写和情节组合,而不是通过种种形式的直抒情怀,来达到创造“世界”的目的。这种把作者(叙述者)主体和作品客体拉开一定距离的客观、冷静的做法,颇有些“文体解剖学”的味道,也对后来的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福楼拜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中名声大振,被很多评论家奉为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福楼拜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超时代、超意识的探索与追求。首先,在福楼拜笔下创作的故事人物始终是故事和情节的产物,在他的作品里没有贴上标签脸谱的固定人物,也没有为人物度量身定做的故事和环境,而更多的是从生活的原生态出发,来探讨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第二,福楼拜很少直接描写人物的五官长相,他更注重对人物心理真实的挖掘与刻画,这和现代派之一的“新小说”流派的艺术主张完全一致。第三,年轻时患过脑系疾病的福楼拜,开始涉及过去很少有人涉及的潜意识领域。他对梦境的揣摩描绘,对神话原型的借鉴利用,对无序的意识流动的追寻,启迪了后来现代主义文学注重意识流动和潜意识挖掘的倾向。
福楼拜在叙述方法上采用了“自由间接体”话语形式,他不露痕迹地频繁变动各种叙述视点和叙述时态,从而模糊了叙述人语言与人物语言的差别,混淆了全聚焦叙述人的声音和内聚焦人物的声音。福楼拜绝顶巧妙地利用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使得他可以用别人的语言为他自己说话,既不完全受到牵连又不完全清白无辜。福楼拜是一个崇尚科学精神和客观精神的解剖师和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艳兵评)
福楼拜写作时就像在操作解剖刀。从他的手上,看得出来,就像个解剖师和生理学家。(法国文学评论家圣伯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