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2年,将《新乐谱记谱法》改写成为《现代音乐论》并出版。
1743年,写成歌剧《风雅的缪斯》,以教音乐、抄乐谱为生。
1747年,到都灵写成喜剧《冒失的婚约》、诗剧《西尔维的幽径》等。
1750年,曾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而闻名。
1752年,歌剧《乡村卜师》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
1753年,写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4年,起草《政治制度论》。后选取其中一部分出版为《社会契约论》。
1761年,《新爱洛伊丝》出版,受到女性读者的热捧。
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
1764年,出版《山中书简》,责问日内瓦当局。
1765年,《科西嘉宪法草案》出版。
1766年至1776年,先后编写《植物学术语词典》、《忏悔录》第一卷、《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对话录》。
1778年,在巴黎逝世。
《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山中书简》《漫步遐想录》等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卢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并把自然状态作为社会政治学说的出发点。他的自然状态说与其说是历史事实,不如说是为了阐明人的本性和正确地判断人们现在所处的状态而采取的一种理论假设。他使用抽象分析的方法,从“人所形成的人性”,即既成的人性事实中,剔除人的社会性,剩下的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经过这样的抽象,他能够透过丑恶的现实和社会的罪恶,追溯到自然状态中的人的善良本性。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是人的自由和平等。
英国历史学家、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卢梭既没有表现出排山倒海的气魄,也没有表现出惊天动地的力量,但这却正是其非凡之处的真正体现。他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意志力,决不是那种勇不可挡的勇士所具有的力量,而是另外一种特殊的东西。比如,一个正在痉挛发作的人,可能六个人都无法把他制住,但他并不能被称为强大有力。一个肩负重担,却还能保持稳健的步伐、努力前进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德国诗人拜伦:“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
德国文学家歌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